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各国各地观众纷至沓来,每千万人次的跨越周期愈来愈短。在我们的各种媒体上,每天都有N多篇来自世博园的报道,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对中国媒体,尤其是上海媒体而言,今年新闻报道的重头戏,无疑就是世博这场大戏。各显神通的报道,也在展示各家媒体的采编能力、传播水准,打造各自的影响力、公信力,更在检验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办事”的才智。
“报喜不报忧”,或许可以说是我们媒体的惯例和传统,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体育活动中,基本上是一味唱赞歌、表功绩,而所谓的“负面新闻”则一律噤声。这种显然违背新闻规律的行为,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并禁锢着媒体人的思想,束缚着媒体的手足。
而如今,在诸多世博报道中,“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和视频,不再报喜不报忧。仅近日某一天,我们在一家报纸上就可以发现这些不那么光彩的“负面”消息:
通栏大标题:热门馆排队长龙滋生黄牛党淘金
分题报道――“折椅黄牛”:高抛低吸一本万利
――“预约券黄牛”:中国馆200元、沙特馆600元
――“进馆黄牛”:拿着证件带游客走VIP通道
坦率说,读了这样的标题,看了如此“负面”的报道,起初确实有点诧异,世博园里竟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黄牛?怎么会没有人管一管治一治?这样的内容怎么就公开报道了?……按照陈旧的传统思维,类似这样的报道必定会产生“负面效应”。可不是?人们读了报道会皱眉:世博会这么乱糟糟啊!也就会质疑,世博局是怎么管理的,不是失职吗?这就影响了世博会的声誉、组织者管理者的形象,进而也损害了上海的、中国的形象嘛!
可是,如今这样的“负面报道”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上,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呢?事实上,这样的报道,可以让观众透过五光十色的世博光环,见识幕后的另一面,从而提高免疫力;管理者可以从中发现新问题,及时推出新举措,确保世博园的运行更有序,更好地保障观众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没有“负面效应”,而且有积极的意义。这其实也是一种“正面报道”,是一种舆论监督。世博园里有阳光,当然也就有阴影。即便没有媒体去报道,阴影也是客观存在,不足为怪。而揭露阴影之所在,正是为了让阳光更灿烂。害怕阴影被揭露的“负面报道”,实质上是缺乏自信,不相信公众的鉴别能力。既然要遵循新闻规律,那么新闻出现了,就应该把握好视角、时机,及时报道。这也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具体表现。
曾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现任广东省记协主席、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以锦指出,很多时候揭露社会弊病的批评报道被称之为“负面报道”,甚至只要令某些当权者心里不舒服的报道,都斥为“负面报道”。有些官员堂而皇之地操起“不准报负面”的大棒,维护既得利益。“这令人愕然,不可思议!”这位老报人认为,有权认定“负面报道”的显然是权势人物,而被认定的“负面报道”往往是老百姓希望公之于众以形成舆论压力的新闻。有人借维护形象、维护稳定之名,将“负面报道”的概念扩大化了。因此,根深蒂固的“正面”“负面”观念应该摒弃。诚哉斯言!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