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晚报:广州人撑粤语,中国人撑什么?

2010年07月22日 07:11   来源:北京晚报   苏文洋

  本周一,《人民日报》文化版开设《关注大城市说话》专栏,探讨逐渐式微的古老方言何去何从?事情缘起广州市政协日前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语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要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据报道,一向低调淡泊、“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老广急了!广州正在激辩“粤语保卫战”。有人呼吁市民前往市政协网站上捍卫粤语,帖子上写道: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

  广州市政协的建议是其35条《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中的一条。我理解政协的建议是为了通过在广州电视台某频道主要时段改用普通话播音,扩大亚运会的宣传。广州台现有8个频道,但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15分钟含广告的普通话新闻和中国城市报道栏目外,没有普通话节目,倘若仅仅用粤语宣传亚运会,容易给人以粤语运动会的感觉,不利于对外交流,连对内交流都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粤语的中国人占13亿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州台增加普通话播音,可以扩大收视率,让更多只懂普通话的中国人更加了解广州,了解亚运会。

  广州台增加普通话播音,势必会造成几个粤语主播下岗。这年头,主播盯着饭碗比盯贼还紧呢,你一个建议搞得他或她下岗了,不跟你玩命?所以,加一个普通话频道可以接受,减掉粤语频道绝不答应,粤语主播首先“沦陷”了,怎么能不去“捍卫粤语”?

  推行普通话,应当说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点,不用讨论,更不必激辩,讨论、激辩一万年,大概也不会倒过来,把推行粤语当成中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讨论、激辩的问题,顶多也就是粤语作为一种地方、地区方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逐渐自然消亡,还是人为加速其消亡。

  从大历史观角度看,秦始皇灭掉六国,只完成了车同轨、书同文,未能完成音同声。车同轨在当时意义重大,有利于统一大业。书同文,在今天仍然意义重大。各地虽保留了方言,文字上的一致性,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强大,更加融合,更加具有生命力。我常想:秦始皇如果不死得太早,秦朝如果不是到二世就灭亡,古代中国实现音同声,或许中国就没那么多方言了。但也不一定说现在的普通话,说不定大家现在说的都是秦腔。几百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人人一口秦腔,何等壮观(听)?

  语言文字的变革,是历史变革的一部分。历史倘若发展,文化就要发展,语言文字也必然要发展。有些看似很好的东西,也会随着发展而消亡。唐诗、宋词、元曲,哪个都不一定比不过粤语,可今天就是没有几个人写了。你就是写,也写不过唐朝人、宋朝人、元朝人了。你说这是传统文化的遗失还是沦陷?清军入关,满人统治中国二百多年,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说满语,懂满文的人更少。我有一半满族血统,却连半句满族话都不会说。我会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不太规范的汉字,也很满足了。有时候,一个朝代灭亡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也消亡了。好不好是一个问题,历史的演化就是如此。一个地方、一个族群,要好好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好事情。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统一、融合是国家和民族的大势所趋。中国人、中华民族首先要撑起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包括方言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任何对立与分割都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既然连英语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我们都热心学习、传播,学习、传播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的汉语、普通话,广东人着的哪门子急呢?杞人无事忧天倾,方言式微未足奇。J012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