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价上涨原来是“水可载舟”

2010年06月04日 11:03   来源:光明网   知风

  近日,一位参加了近期国家发改委水价成本公开座谈会的人士称,国家发改委要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地方物价部门却持反对意见,因为水价中有很大比例的成本不宜公开,如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政性收费,也附加在水价中。(《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日)

  涨价在当前的经济政策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了。记得小时候生活用品哪怕涨一分钱,都要落实到居委会召集居民开会,统一认识。物价都严谨到买一毛四分半一斤的食盐,还要找半分钱的卫生纸。而现在,物价明涨暗涨几乎天天在涨,一句“市场经济”解释了所有问题,就像下岗工人对企业转制的认识一样,痛着并忍受着。善良的人们也许认为,以前的物价稳定是政府贴钱的,现在的物价飞涨是政府放手不管了,纯属市场行为。如果是这样,那就无可奈何了,让谁做亏本生意呢?

  自来水已经多次涨价了。过去政府对自来水行业注重社会效益的概念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共识,这最多也是认为政府让自来水行业独立经营,再也不为民生而做不赚钱的买卖。这也无话可说。然而,发改委要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这只不过是让百姓了解自来水的成本,体会涨价后的自来水是物有所值的。但是“地方物价部门却持反对意见”,原因是“因为水价中有很大比例的成本不宜公开,如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政性收费,也附加在水价中”。这让消费者很意外,就算你政府不顾社会效益,不给涉及到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资源做政策倾斜也就罢了,怎么能在自来水中捞取“油水”?自来水除了生产成本外,到底还养肥了多少“水老鼠”?

  对自来水公司的上级主管单位水务局,《广州日报》披露:深圳市人大代表在6月1日的预算审计会议上,质疑在编人员700多名的深圳水务局1.3亿元人员支出费用。水务局领导表示,人员支出增多不仅包括工资,还有体检费、企业年金、补充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在公众对水价上涨备感不满的压力下,在自来水企业坚称“长期亏损”的困境下,深圳水务局享受着人均18.5万元的年薪,公众不由得问:那些经自来水公司收取并交由水务局分配的费用,究竟是用来“养水”还是用来“养人”的?原来,所谓自来水的成本,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外,还要养肥一大帮子“水管家”,这真是活生生的“水可载舟”了。

  公众普遍认为水价是“自来水本身的价格”, 对此,自来水公司代表粗略列举了15项不应附加在水价的成本项目。尽管“15项附加成本”没有披露,但可以想象,这“15项附加成本”是资源费成本、输配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之外的。一个本没有暴利的产品,有“15项附加成本”,这还是自来水吗?唯一能显示水的属性的,只剩下能负载起权力部门这只庞大的船只了。水价涨了,水也深了,浮力就更大了。连相对价格低廉的自来水中,都插满了权力的吸管,我们怎么去想象房价、药价、油价等等?还有多少“成本不宜公开”的东西,让百姓承受着额外的痛苦?

  因此,水价上涨是“水可载舟”的需要。这样,给这个社会造成的压力,给民众生活带来困苦的一部分人为因素也昭然若揭了。是啊,水可载舟,但下一句有点伤感情的话不说也罢,就不知船上的人觉得安稳么?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水价上涨原来是“水可载舟”    2010年06月04日
  • ·公开水价成本,咋就这么难?    2010年06月04日
  • ·公开水价成本动了谁的奶酪?    2010年06月03日
  • ·水价下面的“水”有多深?    2010年06月03日
  • ·水价成本公开别成“温吞水”    2010年06月04日
  • ·水价调整不能绕开听证会    2010年05月08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