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价下面的“水”有多深?

2010年06月03日 07:11   来源:沈阳晚报   李英锋

漫画作者:朱慧卿

  一位参加了近期国家发改委水价成本公开座谈会的人士称,发改委要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在座谈会上,所有发言的自来水公司都表示赞成水价成本透明公开,而地方物价部门则持反对意见,因为水价中有很大比例成本不宜公开,例如本应该政府承担的管网投资,转嫁到了水价中;又如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附加在水价中。“会议上,自来水公司代表粗略就列举了15项不应该附加在水价的成本项目。”上述人士如是说。

  (《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日报道)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看似单一的水价竟然捆绑了如此多的不合理的成本项目。

  近年来,各地的水价听证会广为诟病,听证代表隐秘的身份以及听证代表对涨价的一边倒式的支持成为了舆论质疑的焦点,无奈的舆论甚至把水价听证会戏称为“听涨会”,按理说,水企挺涨尚情有可原,但是物价部门或地方政府也对上调水价热情高涨,甚至不惜积极“安排协调”听证会“挺涨”,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每次水价上涨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民众负担,也会引来民众的普遍不满,物价部门或地方政府咋就这么愿意和企业站在一起,刺激民众的情绪,做民众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呢?以前,很多人只是循着有关部门的导向去揣测物价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意图,以为地方政府挺涨确实是出于水企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但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物价部门或地方政府挺涨的真实动机并不是主要为了水企,而是主要为了地方政府本身的“搭水收费”的利益,也就是说,水价上涨的主要受益方是地方政府,水价调得越高,地方政府所得的“实惠”就越多。

  水价波动关乎民生,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民众对水价的适度上涨并不是蛮不讲理地抵制,如果水价上调的理由透明充分,多数民众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水价调整总是在暗箱操作,如果水价成本成了糊涂账,如果水价中附加了很多不合理的项目,民众花了不该花的钱,利益受到伤害,就会感到委屈、愤怒。

  我们应该感谢发改委召开的这次座谈会,这是一次“裸会”,物价部门和水企为了本方利益分别“诚恳”地抖落出来了很多“始终被质疑,但一直未证实”的潜规则,也让我们看清了在迷雾重重的水价下面还隐藏着一潭不太清澈的源自地方政府的“深水”。

  水价下的这潭“水”有多深?“搭水收费”的项目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水价成本应为几何?作为消费者,每一个用水、交水费的公民或企业、组织都有权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地方政府、物价部门以及水企也有义务告知消费者答案,国家必须下定决心,冲破各方阻力,坚决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从而实现用水消费者的权利与有关部门、企业的义务的合理衔接。水价成本透明了,“搭水收费”的不合理项目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水价的波动也就会越来越趋于理性。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水价调整不能绕开听证会    2010年05月08日
  • ·阶梯水价实施先公开供水成本    2010年03月23日
  • ·水价调整应先过三道坎    2010年02月22日
  • ·扔的不是矿泉水瓶是愤怒    2009年12月11日
  • ·限制供水或能破解涨价难题    2009年11月11日
  •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涨价理由    2009年12月28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