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谁导演了广州"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

2010年05月29日 07:05   来源:人民网   蒋萌

  这些年,古董收藏越发热门,就连门外汉都知道“老东西比新东西好”、“东西越老价值越高”。可是,某些地方的管理者却反其道行之——不少古旧文物建筑在城市改造中,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镜头的焦点对准广州。该市西湖路上的骑楼,是独具岭南风格的古建筑,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缩影,却正在被大规模拆除,为广场扩建腾地方;广州沥滘村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乡村古祠堂,承载着一个族群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被挖土机的“巨爪”无情推倒;广州西关上百间名伶故居,在老城改造中面临拆除,市政协委员呼吁保护,却被回复“不在文保之列”。即便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难逃厄运。广州沙面唯一的天主教堂——露德圣母堂,未经许可就被翻新;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秦代造船遗址”的千年古木,甚至被广州市文化局当成“大礼”送人……

  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只是盲动的躯壳。许多地方富有本地特色与历史印记的古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公寓住宅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日益趋同已然导致“千城一面”。一处处文物古迹倒下,不仅摧毁了可触摸的历史,而且将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与精神印记硬生生地抹去。

  现实的吊诡还在于,在真文物遭殃的同时,假文物却开始吃香。前些年,各地一窝蜂地建设“西游记宫”之类人造景观,近年各地又疯了似地展开名人故里争夺战。一座座不着边际的“新建故居”拔地而起,甚至还出现了西门庆故里与《金瓶梅》文化街的荒诞与露骨。这还不算,有人试图折腾出更大动静,诸如新建圆明园,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都是扛着文化复兴的大旗,显露出没文化的苍白。

  兴建假文物与破坏真文物,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实际却蕴含着同样的赤裸逐利与政绩思维。大建假文物的目的是,营造噱头眼球,借机招商引资,吸引游客,拉动GDP。破坏真文物的人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文物古迹多了也“闹心”,说古迹有价值吧,却不能随意变卖,不太著名的古迹参观者少,没有多大经济效益,还要定期花钱维护与修缮。在一些人眼中,文物古迹成了经济发展的“鸡肋”,还占地,远不如拆“老房”盖新房,卖地财政,商业开发“一本万利”。拆了是GDP,再建还是GDP,怎么折腾都是政绩。

  对于文物被毁,文保部门也在倒苦水。诸如,执法权不够大,保护经费捉襟见肘。的确,文物保护部门在许多地方都是非强力部门,侵占乃至损坏文物的人可能具有更大的权力背景。文物频频被破坏,不仅是文保部门的失职,某些人的“权力摆平一切”思维更是难辞其咎。如果没有强权支持,一般人根本没有胆量染指文保古迹,更不可能实施强拆。所谓“无利不起早”,敢于顶着破坏文物的罪名蛮干,难保没有官商勾结、权钱腐败。

  没有红线与惩戒就谈不上敬畏与保护。《文物法》明摆着,文物保护的关键是惩处违法犯法、执法犯法、权力干预司法。法律面前没有三六九等,权力不是无边界的,权力必须被置于阳光之下,权力不能成为庇佑违法犯罪的挡箭牌。只有将法律保障落到实处,将漏洞与钻空子的可能减到最低,才能让心怀不轨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更重要的是,唯GDP至上的偏狭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一些不合理的政绩考核需要纠偏。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行政者应当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至于那些“真的假文物”,借用某鉴宝类栏目的话——应当“去伪存真”。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