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贫困县,呼和浩特清水河县选择斥资61亿元建新城区,以求快速脱贫。此事5月被曝光后引发热议:贫困县应该如何发展,是稳步务实,还是要急切冒进。5月18日《新京报》有消息说,清水河县现已启动停滞近10年的旧城改造,县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区。
5月5日,新华社发文将这个起始于2002年的工程称为“拍脑袋”的政绩工程。建设投资估算表表明,此项目总投资60多亿元,其中建设期利息支出1.2亿元,就算全县人民不吃不喝,也需要4年才能还清这笔利息。以此数据说话,“拍脑袋”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是,对于这样的批评,清水河县前任县委书记,也是清水河新区建设的主要“决策者”张亮觉得委屈。
我也有些为张亮“抱不平”。张亮曾被视为该县脱贫的希望。清水河老县城当时的状况是,“地无三尺平”,县城中央有一个雷管厂,每年产上亿根雷管。县城东西两边分别有一个水泥厂,污染和安全隐患威胁城内居民。原县长云院祯也认为,从经济方面考虑,清水河县一定要建新区迁城。张亮证实,当初他和云院祯下派到县里,“是带着任务去的”。呼市主要领导建议建设新区迁城,打造好的平台招商引资,并对清水河县实行政策倾斜,把该县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捆绑起来,投入到新区建设中。在具体操作中,张亮还有预见性地担心,一旦新区人气不足,没有开发商看中,新区融资将是很大困难,新区也会变成空城。于是,随之而来的投资总额达上百亿的火电厂项目,就成了他最终的“押宝”对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恰逢中央2006年整治违规电厂,清水河县的香港华润电厂项目胎死腹中,外地投资商都处于观望阶段,后续建设融资难,已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新城区终于像一个纪念性遗址,定格在2008年停工时的状态,成为鸟类聚集地。官场之上,以成败论英雄。早于2007年调至呼和浩特任政协副主席,现今职务是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副厅级)的张亮,一下子成了公众和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我觉得张亮也不是吃干饭的。媒体在报道中,过分强调了清水河县的穷,却显然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从2002年开始,财政收入只有3200万元的清水河县人民吃了喝了更干了,财政收入却在连年翻番,2006年达到1.6亿元。对于张亮2001年到2007年在县里的工作评价,县财政局原局长王耀表示认可。他说,清水河县的财政从1000万发展到3000万,用了5年;张亮来了之后,财政收入从3000万增至1个亿,只用了4年。我就在想,如果不是后逢国家宏观调控,项目流产,新区建设资金链断裂,清水河新区该是怎样的繁荣和风光呢?那时,会有人计较其背后最大的资金黑洞吗?
贫穷不是慢一拍的理由。敢想敢说更要敢做。时任副县长闫耀解释停工原因时称,一是新区建设未被批复。二是火电厂项目停滞。回忆往事,闫耀多少有些惋惜。他说,华润电厂属香港企业,比较正规,没有正规手续就不开工。假如他们像其他地方的电厂一样,未批先建,清水河新区也能随之建起来。这就是说,无论是张亮还是他当时的同事,甚至继任者,其实都很明白新城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显然,在张亮调任后,继任者最明智的做法不应是停工和卸责,而是要千方百计重新盘活启动。以眼前的事实向上争取“批复”,向外招商引资,争取以大项目的落户拉动新区建设,这才是一种风范和责任。很遗憾的是,清水河县已启动停滞近10年的旧城改造,县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区。不知这一次旧城改造的投资估算又是几何?
张亮说,“我就是把宝押在火电项目上了。”一语中的,很有气势。可惜,这位被新华社发文称为“拍脑袋”政绩工程的主要“决策者”,如今已经不能向清水河县干群“拍胸脯”了。原因很简单,他事没办好就上调履新。倒是那烂尾新城得让别人来替他收摊,搞得再好,还永远是他张亮的本领。这年头,愿意为他人威风“拍胸脯”的官员可能还说不上大有人在。清水河旧城改造的启动,很能证明某种官念。
“拍脑袋”之后,没有力挽狂澜的“拍胸脯”,只有“拍屁股”,我不知道,是应该为在“没什么变化”的旧城区中生活了10多年的清水河人民拍手,还是跺足。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