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赵作海的“讲政治”与司法机关的“讲政治”

2010年05月13日 07:21   来源:红网   普嘉

  死者复活了,河南农民赵作海的冤屈得到平反,媒体对此纷纷报道,还原了他蒙冤的过程和心路历程,赵作海的表态令人寻味。赵作海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声称,提出的赔偿金额不会低于150万元,但他同时表示会服从国家标准。“不承认?那就打。还不说,那就再打。四五个人轮流着打,谁打累了谁歇着。”得知政府已经表示对他存在刑讯逼供之后,他好像什么都敢说了。手握慰问金和政法委书记王建民的手,赵作海深鞠一躬,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曾遭受刑讯逼供、曾蒙冤11载,他遭受的委屈和痛苦,即使通过时空相隔的新闻,读者也能体会,但是他此时此刻却表达着感谢。他返乡时接受记者采访,言语中也处处为政府着想:得知政府承认存在刑讯逼供后,他才敞开心扉像记者诉说遭遇;提出150万元的赔偿金额的同时表示服从国家标准;赵作海深鞠躬的感谢更是把这种“识大体服大局”体现得淋漓尽致。赵作海现在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可称作“讲政治”:揣摩上级意图,不给政府添乱。甚至可以把如此恶劣的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当地官员对他关怀备至、司法机关吸取教训、纠错公正透明……化解了这场公关危机。要是人民网公布本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榜,赵作海案不会排名太靠后。

  赵作海没读过多少书,却有着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可能源于他身陷囹圄的炼狱经历——“不承认,我早死了……”,好人可以硬说成坏人的公权杀伤力他早已领教,至今小心谨慎。他渴望过平常人的生活,“自己不想再折腾了”他说,他没有几个10年了。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摆个小菜摊……这样朴实的愿望也让他淡定了许多。

  与赵作海“讲政治”让事件发展顺利不同,赵作海的冤案也恰恰是当年司法机关的“讲政治”造成的。柘城县公安局曾三次向该县检察院移交该案件,检察机关一开始讲法律,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均予退回。检察院提出:公安向检方移卷,要提供DNA的鉴定。但由于DNA鉴定没有结果,检察院最后放弃了这一疑点,进行了公诉。对此,商丘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广军说:“我们检察院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是什么让检察院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该案中政治明显压过了法律。公安机关却并未因检察院的退回卷宗认定赵作海无罪,将其释放,而是将其超期羁押。三年后,公安机关在清理超期羁押专项检查活动中,将该案提交商丘市政法委研究,商丘市政法委召开会议进行“集体研究”。这个“决定性”的会议之后,商丘市检察院在没有增加新证据的情况下,一反前三次的态度受理此案。商丘市中级法院也很快判决赵作海故意杀人。律师对赵作海做了无罪辩护,法庭没有采信。赵作海在法庭上陈述,自己遭到刑讯逼供,法官没有理睬。当地公、检、法整套程序却开足马力、高效运转,一举将赵作海打入死囚。

  检察院是不情愿的、法官是违心判案的……事到如今再后悔当年也无法弥补带给赵作海一家的创伤,我相信当地司法机关一定会反思,但不应该只局限于在法律层面的检讨,不解决政治对法律运行的干预,对赵作海冤案的反思也绝不会彻底。按照法治国家的理念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要守规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依法办事,特别是司法机关更应该以身作则。此案中公民赵作海挺守规矩的,可当年的司法机关却用了非法治的方式,公权力进入非法治状态是危险的,刑讯逼供下的冤假错案也源于此。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畅通赵作海的发泄渠道    2010年05月12日
  • ·清理赵作海案不妨从张股长开始    2010年05月11日
  • ·对冤案制造者追责必下重手    2010年05月1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