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狱中“生活稳定”,含冤者“情绪快乐”

2010年05月12日 07:26   来源:红网   晏扬

  “死者复活”让河南农民赵作海服刑11年后重获自由,赵作海案与佘祥林案一样,堪称中国司法史上抹不去的污点和耻辱。而通过5月10日《新京报》的相关报道,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冤屈承受者的悲凉与冤案制造者无耻:得知获释消息的赵作海失声痛哭,在法律文书上签字后鞠躬致谢,感谢监狱多年的教育和照顾;监狱的“罪犯情绪晴雨表”显示,赵作海在狱中的情绪牌为象征“快乐”的红色;对于为何不申诉,赵作海说,之前在社会上生活得并不好,入狱后感觉“生活稳定”,就不想再折腾,安心服刑,以求早日出去。

  这似乎是说,无辜服刑11年的赵作海,并不介意这场牢狱之灾,不仅在狱中生活快乐,而且内心充满感激——我相信,这是有关方面非常希望听到的说辞、非常乐意看到的效果,这样的说辞和效果可以让有关方面卸下一大部分负疚感、负罪感,并让这场冤案具有了“坏事变好事”的喜剧意味。但我同时相信,只要没有精神病,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被冤枉坐牢的所谓快乐、稳定、感激就都是可疑的,是让人感到悲凉和讽刺的。

  监狱的条件纵然在不断改善,但总不至于比外面的世界更好,否则人们就会争先恐后故意犯罪,央求被抓进监狱享受快乐生活。赵作海既然觉得监狱生活如此稳定和美好,却为何安心服刑以求早日出去?他应该在监狱里不断犯事以求永享“牢狱之乐”才是;赵作海被无辜关进监狱长达11年,监狱之外妻子改嫁、房子倒塌、四个孩子三个送人,他的感激之情从何而来,他又怎能快乐得起来?这样的快乐,那些冤案制造者为何不去享受,将含冤坐牢美化成快乐生活,这是以为赵作海缺心眼还是公然侮辱公众的智商?

  赵作海没有精神病,也不是一个缺心眼的人,但是,他被抓之后,“先关了44天,也打了44天”,“打到最后,他们要我说啥我就说啥”,所以赵作海作了9次有罪供述。于是我们明白了一切:赵作海是一个完全被暴力驯服的人,是一个除了服从没有任何想法的人,所以在入狱之前,对于自己是否犯罪,暴力要他说啥他就说啥;在获释之时,对于自己的狱中生活,权力要他说啥他就说啥,要他怎样表演他就怎样表演。在残暴的权力眼里,赵作海即使不是行尸走肉也至少是提线木偶——既然是一个已被完全驯服的人,赵作海当然不会申诉也不敢申诉;既然让赵作海承认杀人都那样容易,让他鞠躬致谢一下、情绪快乐一下,有何难哉!

  无辜的赵作海被屈打成招,遭受了11年牢狱之灾,家破房塌,妻离子散,最后竟然还要鞠躬感谢有关方面执法犯法、枉抓无辜、草菅人命,这是对法治社会、朗朗乾坤的极大嘲讽,是比冤案本身更大的耻辱;一个公民被权力驯服得如此认命、听话,是对公民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极大嘲讽,让人感到痛彻心扉的悲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清理赵作海案不妨从张股长开始    2010年05月11日
  • ·对冤案制造者追责必下重手    2010年05月11日
  • ·赵作海获释后“被旅游”的理由    2010年05月11日
  • ·赵作海“被旅游”的N种猜想    2010年05月1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