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五四寄语”描绘青年美好人生

2010年05月05日 13:26   来源:荆楚网   王廷连
    今日是“五四”青年节,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以不同形式寄语青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勉励青年和青年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大,与大学生共度青年节。(5月4日人民网)

    总书记、总理虽然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寄语青年,如总书记通过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寄语青年,温总理则通过与北大大学生共度青年节的形式寄语青年,但其中所体现的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的关心、关注、关爱和寄托的殷切期望却是相同的。用总书记勉励青年和青年学生的话说,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

    对此,笔者感到,如果说,总书记“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的“五四寄语”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指明了人生努力方向的话,那么,温总理。通过与北大大学生共度青年节的“五四寄语”,则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描绘了具体的“路线图”。这张“路线图”显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目标。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追求有多高,他的出息和作为就有多大。周总理“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温总理年轻时就怀着“让中国发展起来,让中国实现公平正义”的理想,无疑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出了榜样,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志比天高的远大理想,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努力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正因为此,这次北大之行,温总理才说,“来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给同学们送几句话,那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这是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强调“作为学生,要多读书、多实践,根本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并鼓励同学们更多地投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温总理这些要求,无疑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树立志比天高的远大理想,高起点走好人生之路,实现“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确定了远大的目标。

    二要找准方位。方位,是地形学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路线图前进,必须首先找准自己的方位,明确自己的站立点。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沿着正确的路线图行进,人生也是如此。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才能“铁肩担道义”,勇于担当,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用总理的话说“我们做不完的事情,要靠年轻人来做。再过几年,你们都成才了,中国现代化大厦要靠你们建设,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总理这些话,对于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无疑是有益的启迪。

    三要脚踏实地。找准了历史方位、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之后,要走好人生之路,关健就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融于实践,把理想化为行动,变成现实,理想才有实质意义。正因为此,这次北大之行,温总理才说,“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应该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大家不但要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而且要身体力行,融入到实践当中去。也因为此,我们才看到,当哲学系大二女生李丹琳铺开宣纸,蘸墨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总理时,温总理才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明媚的春光下,总理和学生互书的八个浓墨大字熠熠生辉,大家报以掌声。同学们知道,这八个字寄托着总理对广大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四要坚韧不拔。在与北大师生座谈中温总理说,“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进入大学只是人生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你们眼前的路还很长,甚至充满坎坷,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成才”,总理这些充满深情的嘱咐,对于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可谓意味深长。

    五要走好人生第一步。说一千,道一万,按照总书记、总理的“五四寄语”,“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必须从眼前着眼,努力走好人生第一步,正所谓,“千里之路,始于足下”。对于如何走好人生第一步,温总理从甘肃最基层的地方走出来是一种感召,总书记去年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的一段话,也是一种感召: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