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总书记“由衷的高兴”是对青年最大的信任

2010年05月04日 13:39   来源:荆楚网   林伟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向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勉励青年和青年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2010年5月4日新华社)

    记得100多年前梁启超曾发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感慨。一个社会是否发展,一个民族是否强大,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科学技术固然是重要的因素。然而,仅仅靠科学技术还远远不足以让国家强大富强。一个社会发展、强大和进步,它还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思想进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挑起民族振兴重任的热血青年,未来要靠他们去创造,历史要靠他们去书写。

    正因如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毛泽东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说,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这集中反映了党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

    特别是去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们共迎五四青年节。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一年来按照总书记要求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投身实践的情况。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从你们的来信中了解到,一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明显进展;同学们通过刻苦努力,学业、品德、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可喜进步,不少同学毕业后自觉到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去工作,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各方面的肯定。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感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由衷的高兴”,让人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是那么的开心,是那么的感动。这是总书记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是一次情感上的传递;这是总书记与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互动,是一次精神上的接力。

    从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中,我们读出的是关怀、是信任、是鼓励、是期待、是厚望。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谁相信青年、重视青年,谁就能赢得未来;谁不相信青年、不了解青年,那就只能被未来所抛弃。

    所以,愿所有的青年都能记住总书记“由衷的高兴”,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人生,让总书记更加“由衷的高兴”。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青年创业成功率为何这样低    2010年01月05日
  • ·从“土气青年”到奥巴马女郎    2009年12月10日
  • ·社会责任教育的传统借鉴    2010年04月01日
  • ·五四,不可淡忘的纪念日    2010年05月0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