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五四,不可淡忘的纪念日

2010年05月04日 13:15   来源:华龙网   梁江平

  明天“五四”青年节,你准备怎么过?今日,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大学生、新上班族,大多数青年朋友反应漠然,表示对自己的节日没什么概念,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权当是“五一”假期结束后的调整日。(华龙网 5月3日)

  记得不少年前,诗人梁小斌写下《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今天,我忽然发现,关于“五四”,不仅一般青年上班族渐渐忘记,竟连青年学生也开始淡忘了,心莫不痛焉。

  我们是淡忘了一个节日还是正在丢失一把宝贵的精神钥匙?

  也许不单单五四,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被淡忘之列,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热衷于洋节。是的,洋节新奇,缤纷多彩,但那多是追求一种身体感官的刺激,而五四,则早已锻炼为一把开启灵魂的钥匙。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91年前,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变革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91个春秋过去了,以爱国主义、民族复兴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去担当责任,急流勇进,走过了一段段血火路程,才造就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是以,五四,我们不该也不可淡忘。

  幸好,国家已经采取措施,诸如通过法律确认,14至28周岁的青年可享受“五四”青年节放假半天,与“三八”、“六一”成为妇女、儿童的节假日一样,真正成为青年群体的节假日。希望通过切切实实的关爱,“重塑”五四青年节的价值,呼唤五四精神的回归。

  不该忘却就应该铭记。在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在这个快速变化而容易浮躁的社会,在洋节泛滥的今天,更应呼唤“精、气、神”的回归。愿以《少年中国说》再次与青年朋友共勉,重拾那把开启志向与责任的钥匙。

  文/梁江平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