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之余也要“乐”

世博随想
2010年04月26日 09:57   来源:解放日报   曾 原
    文化娱乐活动和展览展示、会议论坛一起,并称为世博三要素,是演绎主题、吸引参观的重要手段。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引入大道乐园,开创世博娱乐园的先例。那一年,高达80米、可容纳1440人同时游玩的大转盘一经推出,迅速抓住了参观者的眼球。从此,世博会开始朝着包容性更广、文化娱乐性更丰富的方向发展。

    世博会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积极烘托和呈现热闹、欢腾、兴奋等外向情绪,另外也有着冷静、理性思考的一面,即对世博会生命力的探讨。本质上,世博娱乐的生命力裹挟在世博生命力之下,而不断变革的世博会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博娱乐的支撑和带动。

    不过,也有人担心,充斥娱乐元素的世博会更像是一个主题公园,在展示和娱乐间,后者喧宾夺主、鸠占鹊巢,如此不伦不类的境地容易导致世博会失去本初的价值。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世博演进史不断昭示着如下发展逻辑:现场感让世博会具有打动人心的理由,并使之更具生命力;世博会的教育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娱乐的介入能更好地软化这一功能并使之深入人心;主题化方向在让世博娱乐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保有新鲜,持久振奋人心。

    因此,有必要以动态的观点、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世博娱乐及其与世博会生命力的内在联系。

    一、担心代替不了现状。参观人次的多少,是衡量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倾力关注公众兴趣,积极满足游客期待。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以“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为主题,当时日本政府很希望突出世博会的教育性,但前期各地民调显示,世博会如果过于专注纯粹的科技内容,可能会失去一些公众的兴趣和支持。由此可见,增加现场生气和活力、改善参观环境和氛围,既传播知识、也需要娱乐,已经成为举办一届成功世博会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二、现场感:一次主动的过程。进入新时期,有人曾经质疑举办世博会的必要性,认为大洋彼岸不过一夜飞行的距离,互联网更是在鼠标点击间让人周游全世界,没有必要召集那么多人聚齐在现场观看展览。事实上,与虚拟现实相比,世博会的“现场感”被广泛认为更富有吸引力,更能形成个性体验。参观者被技术撼动,因理念而感动,万人汇聚交流的场面则把这份撼动和感动推向高潮。而与此同时,作为广场艺术,世博娱乐将专业文艺和群众文艺融合在一起,观众要“赏”也要“乐”。在互动和体验中,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欢庆节日”愿望得到满足,文化交流、观念碰撞得以展开。

    三、教育性:寓教于乐是佳境。世博会具有教育功能,但与其说它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还不如说是一个开放的大学堂。从教育角度来看,理性知识只有在情感的沃土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寓教于乐,已成为现代世博会不争的共识和发展理念。在文化娱乐活动中,促使人们对时代进步、科学发展、世博会主题进行联想和思考;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世博参观者提供休息、调节、放松的机会。

    四、主题化:借鉴主题公园,联系世博主题。世博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娱乐形式一样,满足了人们对于快乐的渴求。现实中,从理念到技术,世博园也正在积极借鉴主题公园的经验和模式。但“世博会不是迪士尼乐园”,始终是世博娱乐的底线。

    正如有专家所提出的,主题公园是幻想娱乐,世博会则是事实娱乐。刺激性与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然是不同类型的事物。世博会是汇聚、验证人类知识与能力的场所,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目的是为文化传递和交流提供舞台。因此,世博会和世博娱乐理应全方位体现世博主题和特色。就此而言,世博会就像一本带有主题的活生生的百科全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通过主办方、参展方的共同努力,使得参观者进入世博园区后能现场体验到包括娱乐在内的世博多要素,而不是简单地把世博园当作游乐场,显得日益重要。总之,举办世博会目标越明确,游客的参观收获也就越多。秉承公益性、科普性的主旨,反对纯粹的商业推广活动,世博娱乐将在借鉴中得到发展,在联系主题上大步前行。

    通过参加世博会,人们从其中的文化娱乐活动中享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谁又能说这不是世博会的一项重要而宝贵的遗产呢?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