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漳州市分别开展了以“百所城乡学校携手共建共赢”、“百校千师送教下乡”、“强弱学校间互派老师任教学习”等为主要形式的“先富”带“后富”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区域内教育均衡改革成效显著,深受群众好评(4月12日《人民日报》)。
这些年,“择校战”越演越烈,说到底都是教育不均衡惹的祸。在政府财力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年代,集中力量办几所重点学校,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再沿袭这种做法。
当然,对教育不均衡问题,既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解决,也不能片面强调客观原因而不积极努力。教育不均衡不仅表现在硬件建设上,也表现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一些重点学校在资源占有上“开了小灶”,使其成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要实现教育均衡,在资源配置上理所应当向薄弱学校倾斜。但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大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先富”带动“后富”、反哺“后富”,不仅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先富”带“后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结对帮扶,城乡间或区域内强弱校之间,通过教学观摩、教案交流、挂职锻炼、名师带徒、学生异地体验等方式开展帮扶,以共建求共进,以互动促双赢。其次是教师层面的互帮互助。教师层面的互帮互助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
一是推行教师流动。早在2003年,沈阳率先鼓励教龄5年以上中小学教师流动,此后河北、武汉、厦门、江苏等地纷纷跟上,通过教师流动,向薄弱学校输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管理经验,变“输血”为“造血”。二是校际间教师帮扶。在一定区域内,不同学校担任同一教育任务的教师间通过互结对子的办法,实现“一帮一,一对红”。三是集中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定期的培训交流活动,以达到取长补短、整体提高的目的。像本报曾报道的我市老三区让16所高中学校的教师,通过“区域教研”的方式,集中备课,然后分头回校施教的做法,对规范统一教师施教行为、改变有的教师“一本真经念十年”的状况、缩小校际差距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