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看了我简历的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想:80后的博士是最受伤的一代博士。
偶的简历:
1996年湖南省第一届扩招,我1997年初中毕业,通过提前批考试进入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1999年,因为青春期愤青太严重,被高中以勒令退学方式清除,错过了2000年的最后一次3+2高考。2001年再入实验中学。2002年高考,因理综考试失败,以比重点线低一分的成绩入某省重点大学。2006年,以专业成绩第一获推荐免试资格,入某科学院硕博连读。2010年,因工作突出,获准四年完成学业,预期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
解读80后博士的伤:
伤口之一:上个高中不容易。偶1997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中专还很流行,中专毕业后尚可以找到工作。但随着扩招,开始流行高考。当时偶就读的中学一共招收四个班:三个文科,一个理科,每个班60人,其中40人编内,20人计划外。当时高中入学考试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伤口之二:高中时代的误区。进入高中时,正值青春期。当时我们班的情况是只要你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对的,成绩是一个人智商的代名词。偶高中入学时学习非常努力,5科总分全班第二。但当时流行一种为自己塑造神话的幼稚行为——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无需任何努力就成绩很好。为了给自己塑造神话,偶开始逃学。因为逃课,学习下降;为了持续神话,开始交白卷。现在回头看,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就是一切吗?好希望当时有个从心里面关心我们的老师,而不是为了我们的成绩和他的利益的老师,出来告诉我们该如何成长。
伤口之三:高考后遗症。2002年高考,与以前3+2考试不同,理科综合一共300分,选择题6分/道。当时的情况是手一抖就可能从清华掉到湖大,再一抖就下了重点线。我是经过两年3+2训练出来的,在社会上滚了两年再上高中本来不容易,最后理科综合200都不到。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进了西交大,湖大,重大等,而我只能选择某个省级重点大学。进入该大学才发现,我们班是我所学的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人士。
伤口之四:我的本科同班同学。去年,去海南某大学作报告,会后联系了本科的一个要好同学兼舍友。晚上10点多见到他,但听他讲完境遇,当时鼻子都酸了。舍友是福建人,当时的成绩是全班第三,考研时也考某科学院,因英语考试差点没考上。后来到海南某农场工作。工作三年多了,工资1000多点,没有女朋友。我觉察出他的为难,但除了心酸也无能为力。
伤口之五:我要做多少个博士后?7月我就要毕业了。本科的学校建议我回校教书,导师建议留所,北京某所建议去做博后。我很幸运,能有这么多选择。我该如何做选择呢?回本科学校教书,年薪不到四万,十年之后评个教授。留所,年薪五万,十年之后评副教授。去北京做博后,年薪不到三万。而我在农村的老父亲,做点小生意,每年的收入尚不会低于5万。不论我选择高校教书、留所,还是去北京做博后,买房都很辛苦,愿意做房奴又找不到奴隶主。看到今年北京某师范大学招聘表中明确表示“境外博士”,想想最后还是做了一个让周围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去境外做博后。不知我博后出站后,中国又变成什么样了?我这个被别人艳羡的幸运人到底要读几个博后才能在北京谋个生。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