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徽章的文化激励

2010年11月04日 10:21   来源:解放日报   郭泉真
    世博期间,一种“徽章文化”值得关注。

    已说不清究竟从何时开始,先是园区内外的志愿者,然后是一些年轻的游客,再后来扩大到外国参展方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甚至扫地的环卫工人,都在脖上胸前的证件长带上,密密麻麻挂起了一连串的徽章。刚开始是一些志愿者来自不同学校的校方徽章,后来大量是各个展馆风格各异的馆方徽章。10月31日最后一天,光是在智利馆,记者就先是遇见一位馆方女士,指着记者胸前徽章,用中文连声发问:“换?换?换?”又在出馆时,看见几位穿着环卫工人服装的阿姨,在兴奋地互换徽章。世博最后一天,和“最后一声晚安”、“最后一次服务”等相映成趣的,是园区随处可见的“最后一次交换徽章”场景。徽章达人、徽章景象与徽章文化,成为了世博留给许多人的深刻印象。

    从世博徽章文化中,可以看到时代的点滴进步。

    一是大众审美观念的进步。已经从主要讲求实用,转升为开始讲求美感。许多徽章佩戴在身上,有的主要是起“标识”作用,比如各大高校的校方徽章,但更多是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展馆徽章。佩戴这些展馆徽章的动机,有的是为了表达“我去过哪个馆了”、“我拥有哪个馆的徽章了”,但更多仅仅是觉得好看、觉得美,要说展示也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美的一种选择、一种品味。

    二是社会交流方式的进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那或许可视为饥寒年代的一种无奈折射。而今在世博园,许许多多互相不认识的人,从游客到志愿者到记者到老外,都可以因为徽章,而只要一个眼神,就能彼此微笑起来。原本陌生的人与人之间,忽然因为一种美的符号解读,以及追求这种美的共同性,而感觉到了轻松愉快的亲切和现代文明的氛围。

    三是动员激励机制的进步。在几十年的荣誉激励机制、十多年的市场激励机制之外,今天的管理者们发现,世博徽章文化折射出一种文化激励机制。世博期间,园区志愿者部曾经专门定制过一套“激励徽章”发放,很受年轻志愿者们的喜爱,确实起到成效。世博过后,上海市文明办负责人已经在着手考虑,如何将这一徽章文化所折射的文化激励机制,化在日后长效的社会组织动员与市民参与机制中去。这本身也是管理层面的现代化进步。

    从大众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到管理的进步,徽章文化是世博带给我们的一个意外惊喜。

    真希望184天过后,徽章文化“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