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养老期待更多社会化破题

2010年04月13日 07:17   来源:京华时报    乔子鲲
    未来中国,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北京的养老问题则比全国更为紧迫。预计到2020年,北京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至400万,5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因而,北京在这方面的实践,就有了探索经验与模式的某种标杆意义。

    日前,2007年创办的北京首家托老所,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宣布停办。它的停办,显示的并非是养老事业如夕阳黄昏般的晚景,仅仅表明由政府直接承办的养老模式,在实践中行不通。就破解养老问题而言,这样的不成功经验也同样尤为珍贵。

    从今年开始,北京实施“九养政策”,其核心理念就是依托社会资源,走社会化道路。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基于上述政府承办模式的教训,更基于全市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2484个托老所的探索经验。后者就养老问题进行了社会化破题,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

    未来老人的需求简直就是一个小世界,老人所拥有的财富多少、子女是否在身边、个人兴趣品位不同、全托半托诉求等等,决定了养老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亟须更多破解日后方能从容应对。

    养老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养老模式的多样性,万不可一个模式独大。政府部门应当允许、鼓励市场和社会多方面的探索,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对不同老人群体的全覆盖。无论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抑或是半经营、半公益性的,或者是其他科学合理模式,都不妨一试。但有一条须得铭记,养老决不能仅成为有钱人的事。这就对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速从“当运动员”的模式退出,不直接干这种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把市场能干的事交给市场,把社会能做的事交给社会,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履行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充分履行调控、监管、规范等职能,以确保养老事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模式的科学。

    老有所养,是中国人自古即寄予的美好理想。现代社会有充分理由让这种理想变为现实。这里的“养”,不能是把老人当作负担地“托”出去、“敬”出去不管一身轻,而应当立足于现代意义上的充分尊重老人需求,让老人身心愉悦、安享晚年。更重要的是,须得“有养无类”,凡为老者,不分贫富、性别、有无子女,皆有所养,如此方能构建一幅和谐的养老图景。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