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多名代表、委员就养老问题提出建议。昨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今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3月10日《京华时报》)
毫无疑问,这则消息让人颇感欣慰。80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高龄津贴,意味着社会养老问题进一步得到政策层面的改善,改革发展的成果将更多地惠及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
赡养老人,使之安享天伦,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努力的一个方向。从两千多年孟子畅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现今政府部门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无不体现着公众对解决养老问题的愿景。而老年人群体能否从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考量着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高低。
“百善孝为先”,对于家庭个体而言,孝敬长辈、赡养父母是一个家庭和睦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公民不可推卸的义务。但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尽人子之孝、敬重老年群体,不仅涉及老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等现实问题,还密切关系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此语境之下,寻求走出养老困境之路成为一道不可谓不严峻的社会课题。
去年12月初,民政部举办的第5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指出,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69亿,约占总人口的12%,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1805万,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29%。老龄化势头的加速、高龄人口的激增,考验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对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状况的一次“集中检阅”。
连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观念的提出,是对政府部门过去作出的努力的肯定,同时也给今后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明细到养老问题上,就是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社会养老中存在的种种难题,让老年人群体老有所养,过得更加踏实、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社会保障体系脚步的滞后渐为凸显,“短板”表现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要使之得到扭转和改善依然还需多方发力,譬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相应提高保障标准,并辐射和覆盖城乡更多地区、更多人。如今80岁以上可享受养老津贴,条件成熟是否可以逐渐把“准入年龄”下调到75岁、70岁甚至是65岁呢?
常言道,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只有让老年人得到社会的优待和尊重,他们的“幸福指数”和“尊严指数”才不致被矮化。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