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告称,备受关注的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截至3月28日24时,共收到意见建议27855条。(本报今日1版)
重大公共政策出台前先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听民声、集民智,问计于民,既是决策民主化的趋势,也是确保决策高度契合民意,进而实施后最大限度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普通民众的意见,闪耀着不少智慧的火花,更折射出真实的民意诉求。对包括教改规划纲要在内的所有“征求意见稿”,到底征来了哪些“意见”,相关部门如何处理这些“意见”,相信不仅提意见建议的人关心,其他民众同样关心。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决策如何吸收、吸收了多少,体现出民意在决策中的分量到底有多大。
此次教改规划纲要,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称,在首次征求意见时,对所有人提出的意见建议都给予尊重,并加以合理吸收。此次公告也说,“目前,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正在逐条梳理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合理意见。”这种积极对待民意的态度,无疑对教改规划纲要兑现“让人民看到希望”的诺言更加值得期待。
不过人们也发现,以前一些重大公共决策征求意见工作结束后,尽管相关部门都表示对意见建议“合理吸收”,但总的来说仍失之笼统。究竟哪些得到了吸收,哪些是“仅供参考”,公众从寥寥几百字的公告中,很难获知详情。既然下决心走“群众路线”,就不妨走到底,以某种方式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拿出来晒一晒,不仅让决策更加透明,而且从决策对意见建议的选择取舍中,民众可以据此判断“参与权”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还可帮助决策者拾遗补缺,至少,有助于消除意见建议只是“被代表”等一些猜疑。
当然,面对几百万条意见建议,选择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告诉民众选择遵循的是何种原则,选择与不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而只有拿出来晒一晒,才能让人看个明明白白,也方便公众监督。
也许,将几百万条意见建议逐一晒出来,不现实也无必要,但更加详细地披露意见建议及对这些民意的处理情况,则十分必要。相关部门可以对意见建议加以分类整理,哪些意见建议被吸收,哪些意见建议没有得到采纳,理由又是什么,对照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文本做了哪些修改,在互联网时代,应该不存在技术障碍。
相信,这一晒,能更有效地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这一晒,能让民众看到征求意见不是走过场的“一场秀”,而是实实在在地听民声、寻良策。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