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算公开助推“看得懂”

2010年03月30日 07:13   来源:广州日报   李龙
    只有预算公开了,才能让人慢慢学着看,才能对预算提出质疑和建议,进而倒逼政府部门作出改进,争取下一个公开的预算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明白。

    继广州首开先河公布市级财政预算之后,广东省财政厅日前也首次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不过,此次公开的省级财政预算只有“粗线条”,没有“细纹路”。不仅市民没法下载细看,财税专家更是直言难看懂,无法解读。

    尽管“粗”得只有9个预决算表格,也欠缺116个省级部门的预算情况,但能主动在官方网站上将财政预算公开,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而且从广州市的预算公开,再到广东省的预算公开,足以说明广东在财政预算的公开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向来在改革上引领全国的广东,能否激起预算公开的涟漪,不妨拭目以待。

    鉴于预算公开尚处于摸索阶段,引来一些争议倒也算正常。以财税专家直言预算难看懂而言,这只能说明预算在编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但不能以此而否定预算公开的进步意义,尽管暂时效果因难看懂而打了折扣。关注预算公开的人可能还有印象,“公众看不懂”曾一度被某些地方视为预算不公开的理由,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做法,无异于在表明,这种理由充其量只是一种托辞,根本站不住脚。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争议,能否促进、推动今后的预算朝着“看得懂”的方向前进。倘若公开的预算仅是停留于粗线条,其效果难免有限;而倘若以公开来“倒逼”预算让人看得懂、看得明白,再进而让公众参与到预算形成的程序中,则不啻为阳光财政的一大幸事。

    其实,预算公开和看得懂之间本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不公布预算,在缺乏必要监督的前提下,必然缺乏细化、透明的动力,因为不需要考虑为公众所接受,在编制预算时也就无须承担让人“看懂”预算的责任,甚至有可能故意将预算弄得和“天书”一样,让人看不懂。而且,不公开的客观现实使得公民丧失了培养看懂预算的议政能力的空间和机会。

    反过来,公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为制度变革创造空间。只有预算公开了,才能让人慢慢学着看,才能对预算提出质疑和建议,进而助推政府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作出改进,争取让下一个公开的预算,在专业性之外更有大众化的一面,不但审议预算报告的人大代表,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

    如此,从预算公开到预算看得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民意的成熟度,也取决于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采纳。基于眼下现状,可以先公开一个“粗线条”的预算。但工作不能停留于公布就了事的层面,而要建立公众对预算意见建议收集、处理、反馈的畅通渠道,以了解公众对公开的预算还有哪些要求。然后再根据这些要求,将“粗线条”予以细化,再辅之以必要的通俗解释,为公众通读预算提供便利。

    预算公开,公众乐于见到。但公开不能流于形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公众能参与进来。而要公众参与预算从编制到监督的过程,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让其看得懂。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