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人大代表看懂政府预算?

2010年01月25日 11:15   来源:千龙网   潘洪其
    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开幕。今年的北京市人代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往年需要在会后收回的财政预算草案,今年将不再收回,代表可以带到会下继续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保障人大代表的知情权,方便代表更好地了解审议财政预算。

    长期以来,政府预算草案按规定被视为“国家秘密”,一般在人代会召开前几天才发到人大代表手中,有的地方甚至要在人代会召开后才发给人大代表,并要求会后交回。前些年,地方政府提交人代会审议的预算草案都很简单,只有一些大而化之的“粗线条”,人大代表审议起来倒是很轻松,却看不到预算分配的详细内容,不知道预算支出的具体流向。这显然不利于人大代表对政府预算的监督。近几年来,政府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开始变得越来越详细,一些人大代表对财经领域不大熟悉,审议预算草案从以前的“吃不饱”变成了现在的“吃不消”——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公室一名官员的话说,“每年提交给代表审议的财政预算草案及详细说明加起来有200多页,代表在会上根本看不过来”。这同样也不利于人大代表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财政预算草案的内容越来越详细,相关资料越来越复杂,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吃不消”,这个问题大约会越来越突出。从去年开始,提交北京市人代会审议的财政预算草案去掉了“保密”字样,今年进而明确,预算草案会后不再收回,留给代表会上继续审议。这样可以让人大代表在人代会后对预算草案慢慢“消化”,对他们在人代会上审议预算草案则帮助不大。由于人代会会期有限,一些人大代表实际上是在未能充分“消化”的情况下投票通过财政预算的。人大代表如何能够在审议过程中真正看懂预算草案,并经充分“消化”后投出自己的一票,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据悉,今年北京市将对审计条例进行立项论证,拟将绩效审计监督纳入立法,今后,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将从以往的程序监督进入程序与绩效并重的双重监督,人大不但要监督政府的钱花得对不对、合法不合法,还要监督花得好不好、是否物有所值。按照立法者的设想,绩效审计监督显示了政府预算的效益,能够“帮人大代表看懂晦涩的政府账本”,即便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不能充分“消化”预算草案,也不妨碍他们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

    绩效审计监督“帮人大代表看懂晦涩的政府账本”,这个效果是值得期待的。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绩效审计监督既是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绩效监督,同时也是审计机关对政府预算的审计监督,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以审计机关提供的绩效审计报告为依据,而审计机关本身属于政府序列,这相当于人大“依赖”政府机关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相当于政府机关帮助人大代表看懂政府账本,这在逻辑上的纠结是难以克服的。其二,绩效审计监督主要反映了上一年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人大代表审议下一年财政预算草案时一定程度上可以引为参考,但他们“根本看不过来”、“看不懂晦涩的政府账本”的问题或许依然存在。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说,“不仅中国的预算报告看不懂,国外的也看不懂,但发达国家的议员很多都是专职,包括各方面专业人士。”中国的人大代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议员,目前既做不到专职,也不能大量增选专业人才,为帮助人大代表读懂财政预算,除了人大代表可将预算草案带到会下继续审议(预算草案也应当尽量提前发到人大代表手中)、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绩效监督外,还应当拓宽人大代表向各方面专业人士“借脑”的渠道,充分吸收社会专业人才的参与,为人大代表读懂政府预算草案、履行预算监督职责提供专业支持。

    人大代表不是财经专业人才不要紧,一开始读不懂政府预算草案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人大代表必须是参政议政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参政议政的广阔空间。人大代表只要能够通过“借脑”真正读懂并充分“消化”政府预算草案,就能够很好地履行监督政府预算的职责。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