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见了几个阔别已久的同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毕业后,哪怕同城而居,平时也难得一聚,更别说异地而处的了。所以每次大家都相见甚欢,这也是选择酒精麻醉,来暂时忘记工作、感情、房价压力的稀有机会。
即便舌头喝木了,也总能忆起那句俗得掉渣的话: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最美的感情之一。不过看了“昆明招‘卧底学生’防校园暴力”的新闻,则让人感觉比醉呕还难受。原来昆明打算今后在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安插“治安小信息员”,收集“问题学生”情况,并随时上报。(3月21日 《武汉晨报》)
这就是所谓的“卧底学生”。安插卧底,秘密潜伏;全面监视,伺机而动。这哪还像教书育人一心向学的校园,这种氛围下哪还存得下纯粹圣洁的同学友谊?简直就是热门谍战剧的青春校园版嘛。
咱先不说,“招募卧底防校园暴力”就跟此前招募学生当“义务反扒志愿者”,或者是发文鼓励学生见义勇为一样,从某种性质上讲,这些本不该是学生的义务,不应鼓励更不能明文招募学生信息员、志愿者。解决这类社会、治安领域的问题,是学校和公安部门的职责所系,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只有道德上的自觉,而无行动上的义务。何况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不论是防暴、反扒或见义勇为都有一定潜在危险性。
具体到招募学生卧底来说,在显性的安全隐患之外,对当事学生以及被此事恶劣影响所波及的每个学生可能造成的隐性心理伤害,更不容小觑。它就如一种隐形的间谍芯片,植入了学生的大脑,会直接戕害本应纯真的同窗友谊。甚至导致一种互相猜忌提防,与邻为壑的不信任、焦虑情绪如病毒般在校园逐渐蔓延。
这也是此事引起反感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殷鉴不远,学生卧底非昆明首创,此前山东、湖北某些高校都曾有过类似举动,而且人家美其名曰“天使计划”。似乎是靠监督检举,帮同学改邪归正。但这些“小天使”却难以讨好,他们隐没身份随时准备“告密”,在大家眼里就像特务一样讨嫌。
加强学生友谊和互动,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却让人联想起特定年代下,人际信任崩溃后,夫妻互相监视、儿子告发老子的悲剧。
哪怕是在经过艺术化处理了的,《无间道》《黑白道》《Laughing Gor之变节》之类警匪片中,卧底们的内心纠结苦闷,人性的畸变、边缘化处境,面对世事的无助悲哀和绝望。也是触目惊心的。所以,现实校园中,若真出现暗中盯梢,“老大哥在背后看着你”的恐怖情节,那么天使的理想,折射出的也是魔鬼的侧影。
我们知道,朱明锦衣卫本是特务训练营,但在今年贺岁片《锦衣卫》中,锦衣卫指挥使都开始了“为尊严而战”的新征程。今年“两会”上“尊严”和“幸福”更是高频词。而检视与告密氛围下,尊严已荡然无存。
学校不能培养告密者。现代教育是人文教育,首先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的的。“成事”之外而更应“成人”。如果真要培育监督本领,不妨从小就告诉学生,比同学更该监督的是政府。每个公民都有监督公共事务的权利,自小培养他们观察社会、监督公权的兴趣与能力,这才是小天使们在课本之外最应学习和关注的方向。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