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继续沿用了去年报告中对形势的研判: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相同的字面,因为时隔一年,其背后的语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去年的两会前夕,正在宏观调控中艰难行进的中国经济,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人们焦灼关注的是出口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当时温家宝在提到“最困难”时的凝重神色,被中外媒体一再重温。而温总理在阐述财政和货币政策时,也将2008年“稳健”和“从紧”的报告用语,一变而为“积极”和“适度宽松”。
一年过去,中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让人松了一口气,媒体上甚至弥漫着一股“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气氛。因此,温家宝在对“最困难”的回顾后,紧接着指出“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让人听来也觉气定神闲了许多。
但是,温家宝接下来就用了一个绝不轻松的形容词——“极为复杂”——来描述已经开始的2010年,“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极为复杂”并不比“最困难”更好应对。应对得不好,“复杂”会转成“困难”。如何在诸多“复杂”的线头儿中找到应对之策,如何确立复杂中诸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我们注意到,除了历年报告中都有的“深化改革”依然得以强调而外,除了用“刻不容缓”形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之外,在今年的报告里,本届政府更对政府工作的终极意义作出庄重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
“有尊严”,最先出诸温家宝之口,是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当时便让人耳目一新,被敏感的中外媒体争相报道。而今,这一崭新的提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更让人心情激荡。
去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摘得了许多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而将“以人为本”具像地描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样的认识,是对民主政治的践诺,是对政府职能公仆本色的正本清源。盘点共和国60年精神成果,这样的认识颇让人百感交集。
“幸福”这个字眼,我们在共和国开国之后历届政府的承诺中,都耳熟能详。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是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80年代是“万元户”;90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紧跟着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且看,眼下民众热议的、社会矛盾集中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领域,无不飘扬着“尊严”的旗帜。
80后对蜗居生活苦不堪言,事实上,他们的居住条件比之同龄时三代同室、或筒子楼一住几十年的父辈来说,未必更差,但是,住房在今天意味着体面和安全感,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野蛮的强制拆迁,拆掉的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房子,也是“草民”最后的尊严;
教育资源的失衡、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生存维艰,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遭遇亲子困境和成长的烦恼,剥夺的是弱势群体对下一代有尊严地发展的强烈渴望;
社会保障的缺失,看病难看病贵,让草根阶层生存的尊严受到打击;
官场腐败现象的层出不穷,体制机制的僵化与迟滞,社会上假丑恶现象屡禁不绝,中国遭遇愈演愈烈的“道德沙尘暴”,拷问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尊严。
如果说,以前我们习惯于更多地用物质的尺度来形容“幸福”,2010年政府对保证民众尊严的承诺,或许是一个转机,我们的政府,不但开始意识到走向小康的民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高企,也在用这个尺度对政府工作、对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扶民之危,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尊严,是政府的本份和责任。有这样的理解,强迁之手还敢往外伸吗?民办教师的清退还会如此草率吗?钓鱼执法还会横行数年而不知收敛吗?
去年,温家宝坦率承认,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与人民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今年,在这方面的表述中,除了把“不小差距”,变为“较大差距”外,其他对政府负面评价的描述仍大同小异。这一方面说明本届政府并未讳疾忌医,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自身改革难度极大,不可能短时奏功。
但是,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和庄重的承诺,我们对坚守岗位的本届政府,仍然抱有极大的期望;对民众生活的幸福与尊严,抱有极大的期望;对刚刚六十初度的共和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抱有极大的期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