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发言要谨防“十弊”

2010年03月05日 15:14   来源:光明网   于景宁

  “两会”已相继开幕,其间,代表和委员要分组对多个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提出意见,或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座谈、讨论。多年来,与会代表与委员在分组会上忠实履职,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尤其是一些颇有见地的发言更是博得了同组的代表、委员的首肯和赞誉。但是有时由于某些与会者的发言不当,往往影响了分组会议审议、讨论的质量,甚而达不到分组会议预期的目的。为保证分组会议的质量和审议效率,以为代表委员的发言要谨防十种弊病:

  一是无的放矢,话不对题;

  二是滔滔不绝,漫无边际;

  三是道听途说,言之无据;

  四是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五是以偏概全,不见大局;

  六是观点不明,云来雾去;

  七是剑拔弩张,匹夫意气;

  八是时间独揽,无休无止;

  九是插话频仍,夺人喧己;

  十是反驳异议,不修言辞。

  如在发言中放任此类弊病,结果往往会改变会议的内容,偏离会议的主题,违背主办者的初衷,影响与会者的情绪。因此,不管是哪一种弊病,都应在谨防之列。

  时下,在需要谨防的十种弊病中,最应力防和杜绝的弊病,就是有些代表和委员在会上不看与会者的多少,也不看会议时间的长短,自己旁若无人、滔滔不绝地“侃”它个把小时,别人急得要命,他自己却谈兴正浓。如此,个人算是“尽兴”了,但是弄得与会的其他代表、委员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众所周知,天下没有不散的会议,尤其是“两会”期间的分组讨论,每次大约也就是两三个小时便告结束,一个人发言如占用过多的时间,实际上就等于剥夺了其他与会者的发言权,而且也不利于有关方面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议。因此,只要不是专题发言,不是“答记者问”、“对话会”之类的会议,与会者就应当视会议时间的长短以及与会人数的多寡来自觉限定、调整自己的发言时间,当择其要者而发,切忌“大事小事全说上,活象一篇流水账”。

  当然,笔者也无意提倡发言时间上的人均分配,窃以为代表、委员的发言还是遵循“有话便长,无话便短”的原则为好,但“长”者,一定要“长”得充实,“长”得得当,“长”得适宜,“长”得能让其他与会者容忍。

  谨防“十弊”,“长裹脚”应首当其冲。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