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的“协同改革”

2010年03月03日 08:53   来源:长江日报   李琼

  据《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后,近日教育部相关官员和专家对纲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从国家制度设计角度讲,文理是不分科的,“教育部历来反对文理分科”。但实际上,由于高考是文理分卷考试,为了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各地确实存在文理分班教学。

  文理分科是一个争论多年的问题。凡是涉及教育改革的讨论,几乎都无法绕过它。从此次新闻来看,即便是全社会寄予厚望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仍然显得尴尬。

  一方面,教育部依然高调声明 “历来反对文理分科”,说明国家制度设计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但一方面,教育部也承认各地文理分班的客观现实,为了对应高考文理分卷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效率和学生负担为着眼点,文理分班教学还不能一禁了之。

  这当然是个比较圆满的解释,既强调先进理念,又顾及了现实可能性。于是得出结论,高中改革和高考改革是协同改革,在高考和高中学习之间种种问题没有衔接好以前不能一味规定禁止分班学习。“协同改革”的结论当然也不错,在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众所诟病,但很少有人会认为能够通过一个单项的改革使应试教育和釜底抽薪,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洗刷一新。但怎么个“协同”法呢,从这个结论再往前推导,高考这个“指挥棒”不改革,文理分科的问题就难以解决。那高考制度怎么改,作为制定者和改革者的教育部缺乏明确措施。

  因此,仅从文理分科这一个角度看,中国教育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在相当程度上是脱节的。教育部对于文理分科的解释,更表明这种脱节的存在与改革的推进几乎成了一个坏的循环。脱节让改革在现实操作上受阻,而改革的回避和停滞又让这种脱节更显矛盾和弊端。

  从“顺从民意”的角度来讲,文理分科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与教育市场化、高额择校费等问题不同,文理分科问题不是体现为要求改革的“一边倒”,而是争议正反方几乎是“势均力敌”。意见对半开,各方主张的群体也是泾渭分明,大学希望招到素质全面的学生,但中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却是强烈要求“不折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既缺少素质教育的资源,又远离权力资源,越是立足于考试,越是立足于试卷的升学,反而是相对公平的体现。

  这并不是说,文理分科乃至高考改革就是一道无解的题。在改革进入“深水区”,高中改革要协同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特别是面向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则要协同整个社会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教育改革不仅是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改革问题,更是城乡协调发展,公权受到更好的制约等社会整体改革的问题。没有这种“协同”,素质教育既无法实现,也无法保证其长期持续,以致最终流于另一种不公。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