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类似惠及民生的举措

2010年03月03日 07:33   来源:工人日报   林 琳

  据2月28日《南方日报》报道,继实施了幼儿园、高中“免费”教育后,今年9月,广东东莞石排镇将启动大学“免费”教育,对大学生至博士生,每人给予教育补贴4000元至1万元不等。届时,25年“免费”教育将在该镇得以实现。

  有关石排的“免费”教育,媒体报道已有不少。作为东莞11个扶贫镇之一,石排镇首先推行“全免费教育”,此举一度被指“作秀”。让我们先看看一组统计数字——从2005年到2008年,石排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超过2.28亿元,占同期全镇财政支出总额的17.2%,是各项民生投入中比例最高的。“再穷不能穷教育”,石排人给出了自己的诠释。

  推行25年“免费”教育,石排是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不得而知。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民生问题上的努力与探索,并不鲜见。比如,陕西神木县2009年3月起尝试推行全民免费医疗,湖南常宁、山西长治县实行免费公交,一些城市的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先后踏上了免费开放之路。尽管推行之初,争议不少,但这些免费举措切实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

  分析起来,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地方财政“不差钱”、“财大气粗”呢?财政有没有钱,至关重要,但有了钱之后,钱往哪儿投也很重要。

  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在某些地方,一些民生工程和事业的服务功能逐渐淡化,甚至被当做了创收的重要来源:一些城市的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项目纷纷涨价;一些地方教育资源失衡,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这当中,固然有公共资源稀缺、紧张的因素,但也确实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这一倾向不纠正,即使财政收入有所增长,民生的改善也难以体现。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无论一些地方的“免费”教育,还是一些地方的免费医疗、免费公交,对其它地方而言,可能都不必然具有可复制性。对一些地方而言,能够严格执行并实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可能都存在较大困难。更大范围的优惠甚至免费,恐怕只能作为一种倡导和目标。但有一点,是值得反思和铭记的,即有关地方和部门是不是真正践行着公共财政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不是真正致力于保障各项涉及民生的事业不断推进?是不是真正在意公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这检验着一些地方政府是否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落实惠及民生的决心有多大。比如,陕西省宁陕县去年秋季开始免除高中生学费,为此,该县出台了3年内不得买新车、出差住宿不得超过120元/晚等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不仅避免了公共财政不必要的浪费,更减少了推行改革的财政资金压力。

  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更大程度上惠泽于民,应该成为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