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山东新泰市新考选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人是80后,最年轻的只有23岁。
80后当官在这个不断推进“干部年轻化”的今天已经不算新闻了。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公开选拔给了年轻人许多崭露头角的机会。在信息发展如同爆炸般的时代,稍微不注重学习便与时代脱节,这也给很多平时注重学习积累的年轻人机会。80后已开始集体步入30岁,其中佼佼者出任领导干部本不为过,但23岁初出校门,才入公门,便能跻身领导干部行列,这份能力不引起别人猜疑才不符合常理。
“年轻化”其目的是为了调整领导干部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年轻结构,以便将领导干部队伍打造成一支既懂现代管理,又懂专业知识,既懂组织协调,又懂前沿科技的,充满活力的复合型队伍。
但目前,各地却出现了对干部“年轻化”的片面解读。认为“年轻化”等于“低龄化”,在选用时首先给年龄划线,只要超过年龄,不论是否优秀,工作成绩如何,一律“靠边站”。“年轻化”目的也被执行为向干部年龄中“注水”。山东这次公选结果可以看出年龄最大者也不超35岁。这种实现“年轻化”的途径,无疑是各地片面理解、简单执行的直接结果,反映出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不良风气。
这种“年轻化”,甚至有些“唯年轻化”,给提拔重用划线只看年龄,不看实绩的做法,大大打击了年富力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基层很多超过45岁的工作人员,便心思不在工作上,致使享乐主义盛行。
而对“年轻化”的过度诠释,也帮助许多优秀的才出校门的新进工作人员走上领导岗位。但这种“优秀”是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们知识储备更丰富,能力较强。但是相对于从事多年相关工作的前辈们,他们无疑还显得十分稚嫩,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与基层群众没有感情等问题。这种将一棵好苗子立马拔离土壤的“揠苗助长”,培育出的也将是脱离了基层土壤的浮萍,势必会滋生出官僚主义作风。
对“年轻化”的片面解读,使得各地干部队伍领导平均年龄确实都在下降,但是这却仅仅是通过注水的方式实现的。干部队伍并没有因此充满朝气与活力,反而进一步滋长了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这种“伪年轻化”应当缓行。
我们真正缺少的是这样的领导干部。他们来自基层,培养了与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心中时刻记挂百姓疾苦;他们来自工作一线,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新的思路和好的做法;他们心态年轻,热爱学习充满旺盛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的吸取前沿知识。这样的干部即使不再年轻,也能让我们的干部队伍保持一种掌握基层情况、富于创新精神、充满朝气的“年轻态”。
我们真正追求的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朝气蓬勃的“年轻态”而非不断刷新年龄新低的“伪年轻化”。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