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公权力“将错就错”的路径依赖

2010年02月22日 08:16   来源:南方日报   舒黔

    



    权力天生就有不受制约的倾向,一旦体制提供其不受制约的运行模式,就好比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沿着既定方向不断自我强化。



    1月12日,贵州安顺发生警察张磊枪击致死二人案,媒体披露后舆情汹涌。当地政府先后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以死者袭警为由替张磊开脱,非但未能平息舆论,反而激起更多疑问。直到贵州省政法委组织联合调查,给出“张磊不当用枪致人死亡被刑拘”的结论,才令公众“稍安勿躁”,引颈等待最后结果。这是一起政府部门处置公共事件“将错就错”导致更加被动的典型案例,也是当下一些地方应对公众舆情手法失当的一个缩影。

    新近发生的王亚丽案几乎如出一辙。河北石家庄市团委副书记王亚丽,涉嫌造假骗取官职和侵占他人亿万遗产,举报人从2008年开始层层举报,媒体也积极介入报道,举报却被来回踢皮球,报道也被“和谐”中止。直到中组部中纪委调查组今年1月来到石家庄,亮出尚方宝剑,才使王亚丽真正归案。这样一个女骗子,不仅让案发地蒙羞,还唤起公众对三聚氰胺源头的记忆,引发“石家庄官场也有三聚氰胺”的强烈质疑。

    这两起案件,本来可以避免闹到全国哗然的地步。假设当地不干扰媒体舆论监督,不干预司法独立办案,进而不隐瞒案情,不掩盖真相,不拖延查处,张磊和王亚丽个人犯下的恶行,何至于拉上政府部门替其“背书”?又何须惊动中央和省出手拨乱反正?不幸的是,面对张磊案和王亚丽案,有关部门一开始就陷入“将错就错”的泥潭不能自拔,对已构成违法的张磊和王亚丽,兀自抛开法律顾左右而言他,又或者一言不发。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去年发生的石首事件和通钢事件,也曾经陷入这样的“泥潭”,面对两地突发群体性事件,有关方面最初严辞归咎于“不明真相”群众被“别有用心”少数人鼓动,一时间难以服众,事态升级,舆情升温。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这是“将错就错”的词典定义。而在现实中,“将错就错”屡屡被一些部门拿来作为应对舆情危机的首选动作,这种路径依赖的惯性究竟来自何方?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呢?

    在张磊案中,我们看到张磊所在的系统为张磊极尽所能的辩护。把系统之毁誉系于一人之毁誉,这种不合逻辑的抵押和担保,合乎逻辑地暴露了不受约束的公权力对公众权利包括生命权的傲慢。为了张磊而将错就错,博弈者赌的是本系统的形象和面子。在王亚丽案中,我们看到难脱干系的政府官员为王亚丽极尽所能的遮掩。是“投桃报李”的回馈?是“鱼死网破”的挣扎?为了王亚丽而将错就错,博弈者赌的是权钱交易相关人等的身家与前程。

    张磊和王亚丽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运行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恶果。张磊案和王亚丽案的拖延查处,让我们看到的还是权力运行的不受制约和监督。权力天生就有不受制约的倾向,一旦体制提供其不受制约的运行模式,就好比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沿着既定方向不断自我强化。一些政府部门天然地排斥“知错纠错”,而必然选择“将错就错”。惯性使然。春节期间读到《求是》杂志一篇文章,指出腐败威胁和平时期的执政党。文章引用胡锦涛同志的话,强调从完善制度入手,改变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的被动局面。由此想到,要改变公权力对“将错就错”的路径依赖,还须反其道而行之,把有效的制约作为既定方向,不断强化对权力的监督,让公权力不得不进入有明确边界的笼子,在公众监督下规范运行。

    写到这里,有必要提及关于路径依赖的一个著名实验:五只猴子被装进吊有香蕉的笼子,猴子想摘香蕉时,人就用高压水喷射,后来换了一只新猴子进来,不知规矩去摘香蕉,其余四只猴子怕遭高压水喷,一起动手惩罚它,最后笼子里全部是新猴子,人和高压水不再介入,猴子们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这会成为人类驯化权力的模拟场景吗?值得期待。

    作者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绘图:简仁山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