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由精英和艺术家定义的,现在则要由各方总体的评价来决定,其中就包括专业艺术评论者和普通大众。
●现在讨论传统艺术形式怎么保护,实际上是讨论继承和发展怎样结合得更好。并非只是继承就能维护经典地位,而是传统艺术若不创新就要消亡了。
主持人:本报见习记者柳田
嘉宾: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柳田:近日,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首度北上演出,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与余隆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不仅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讲解交响乐常识,还上台指挥了3首交响乐。您如何看待这种舞台上的混搭?
陈少峰:所谓“混搭艺术”的出现,首先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了消费方式的变化。年轻消费者有独特的消费需求,更希望看到高科技的、充满想象力的表演方式,追求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的消费。即使是看明星,也希望跨界明星共同出现。体育明星、演艺明星、电影明星结合在一起,会对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混搭”是符合这种消费心理的表现方式。
另一个变化是受众的文化需求变化。观众希望看到更加综合性的表演形式,这一方面需要传统单一艺术形式进行多方面结合,比如脱口秀演员做一台戏剧演出或者音乐会的主持,魔术或者二人转出现在舞台剧中。还有的地方推出演艺酒吧,让表演融入到人在酒吧的体验中,互动性很强。此外,用声光电的技术形式、时尚快节奏的表现手段对传统表演形式进行包装。而我们传统的演艺往往满足不了现在的消费者需求,这就带来了变革需求。
柳田:推出每一部“混搭剧目”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票房、有的是为了慈善。您认为这背后的文化因素又是什么?
陈少峰:有一个现象我们称之为回归,就是说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让当下的艺术作品主要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和审美情趣而存在,是大众改变和决定市场而非精英。大众文化或者说流行文化的要素之一就是娱乐。所以精英化的、小众的文化体验,逐渐被通俗的、娱乐的、明星化的大众需求所替代。
再加上我们向国外艺术的借鉴,全新的表演方式开阔了人们眼界,也对演出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人们发现谁能提供综合的表演方式谁将是受欢迎的。当然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能否保证主题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这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柳田: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传统艺术混搭时尚元素,看成是传统艺术在当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陈少峰:因为观众消费方式和观赏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演出很难提供娱乐、体验的要素。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变化,要和受众生活、消费、文化整体的变化对应起来。这样的转型就给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更丰富的手段来满足当前受众。
从艺术团体的角度上看,剧团传统表演形式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剧团产品必须改革。传统艺术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跟上生活消费的趋势,应对人们生活方式整体的变化。演出单位就要用创新的方式,更具品牌力量和明星号召力的产品服务于观众。比如杂技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只是因为它注重强调力量和技巧,忽视产品创新和表现方式。那么它就既脱离了精英也脱离了大众,陷入两难的困境。现代杂技艺术必须回归大众,根据消费心理,改变产品结构。让杂技节目和娱乐性结合更紧,向马戏学习增加互动性;向综艺学习,综合各种表演形式,增强可看性。
大众市场以娱乐需求为主,艺术和娱乐要结合得更紧密,不同艺术门类的市场边界被娱乐抹平了。现在受众更关心的是作品的娱乐性是不是统一,对思想性的注意力逐渐降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艺术的思想性必须被纳入到当代整体环境中重新定位,而不是保持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原来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由精英和艺术家定义的,现在则要由各方总体的评价来决定,其中就包括专业艺术评论者和普通大众。这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服务谁,就由谁来决定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脱离了市场和观众的思想性,实际上是孤芳自赏的个人性。创作者的创作思维以及对艺术性的认识,现在也面临转型的问题。
柳田:国内传统艺术市场很长时间商业利润惨淡,面临着观众流失、后继无人等问题。在您看来,传统艺术转型的路应该怎么走?
陈少峰:分流可能是传统艺术转型的重要选项。所谓的“分流”就是分成面向精英和面向大众的两支队伍。一部分演出团体或剧团中一组人保持它精英的本质,维护传统艺术的纯粹性、严肃性和独立性,专门为小众和专家演出。一个城市中,一年可以演出若干场高雅音乐,或者传统剧目。而另一支队伍作市场化、企业化探索和尝试,它的艺术作品多方位结合其他艺术门类,挑选娱乐性的要素来满足受众,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个团队进行艺术创新,在不断探索中有了新的感受,再回馈到传统中,确立新的经典。新经典的诞生将会引导变化,但首先是能适应变化。比如京剧本身就带有民间性,它有必要重新面向大众,尝试用京剧主题表现日常喜怒哀乐。当年赵丽蓉的表演就作了很好的拓展,把评剧的演出和小品融合在一起,反映社会生活,观众的反响也非常好。可见探索新的市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大有空间。
现在讨论传统艺术形式怎么保护,实际上是讨论继承和发展怎样结合得更好。并非只是继承就能维护经典地位,而是传统艺术若不创新就要消亡了。“分流”是创新中有稳妥,经典创新一起往前走。前提条件是不能拒绝变化,主动创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