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多提倡“见义巧为、见义智为”如何?

2010年01月04日 07:56   来源:武汉晚报   李唐
    2009年最后一天,广州新市街头,19岁的侄子因为提醒打工妹手机被偷,结果挨了小偷一顿拳脚;2010年第一天,33岁的叔叔与侄子又看见了这一群小偷,他们冲了上去,小偷将刀捅向他们……叔叔遗憾离世,侄子幸运脱险,他最遗憾的是,当时无人施以援手,使小偷逃之夭夭。(见昨日《武汉晚报》20版)

    这几天,关于见义勇为者和小偷搏斗的新闻尤其多。“浙江大学生抓小偷被捅死”、“中学教师制止小偷行窃被害身亡”等新闻,总是撞击着我们的眼球。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制止小偷行窃,因为英勇与小偷搏斗,倒在了血泊中,停止了呼吸。可以想见,在他们身后,站着一群悲痛欲绝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的行为值得钦佩,他们的英勇可歌可泣,但是,为了制止小偷而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这样代价实在太大了。

    和那三位手拉手长江救人的大学生一样,为制止小偷挺身而出的人们,他们的血性、勇气,很多人难以企及。但不能否认,不管是抓贼,还是遏制不良社会现象,终究是警察的职责。和经过训练、配有装备的警察不同,面对手握利刃气急败坏、狗急跳墙的小偷,普通人一般很难在搏斗中免受伤害。除了社会逐渐人情冷漠之外,“趋利避害”的心理也是很多民众选择避让而非挺身而出的原因。这也正是近年来的教育一直倡导“见义巧为”、“见义智为”的原因所在。

    这个道理毫不复杂,社会舆论也已经讨论过多次。但遗憾的是,在新近制止小偷行窃而发生的流血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太多这方面的提醒,反而是人人自危的氛围越来越凝重。这种吊诡的情况,是出于对见义勇为者血仍未冷的禁忌?还是担忧招致社会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于管理者而言,试图通过一两次的集中治理使小偷们遁于无形,注定不切实际。不难推断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不少城市街头,小偷依然会下手,有血性的公民也依然会“路见不平一声吼”。但是,寄希望于公众抓小偷的“人海战术”,寄希望于民间“反扒队”的冲锋陷阵,显然没有敦促警方提升治安管理能力来得更契合实际。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