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城镇化机遇促进城乡一体化

2009年12月20日 09:08   来源:解放日报   孙 雷
    加快本市城镇化建设是培育郊区经济发展生长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本市城镇化建设有了良好基础,涌现出如嘉定安亭镇、青浦朱家角镇、金山枫泾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镇或称新市镇。今年市政府又明确了首批10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发展的试点镇。到2008年,本市城镇化率已接近70%。

    但是,环顾全市百余个乡镇,从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连接新城与乡村重要作用的要求来看,本市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下一步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和困难:一是功能定位比较模糊,二是基础设施欠配套,三是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四是产业支撑不强,五是土地供应紧缺,六是资金筹措困难,七是人口集聚不够,还有拆并后的老镇区日渐衰落。

    当前,上海郊区城镇化正面临着新机遇,首先是世博机遇,上海世博会副主题是城市与乡村互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也应让生活更美好。后世博要让城镇化成为郊区新的生长点。其次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合理疏导也需要城镇化水平提高,如大型居住区建设向郊区延伸。再次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政策完善以及“两规合一”落地,都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以规划为引领,合理城乡布局。依据“两规合一”,城乡规划体系“1966”中的60个左右新市镇的布局要明确,至少是条件成熟的要明确。同时要合理定位,注重与新城的关联性和良性互动,更不要相互排斥。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宜居,体现江南特色、田园风貌;要设施配套、生态良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镇交通网络,尽快打通断头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郊区高速路收费;要加快推进供水集约化,让城镇居民喝优质卫生的水。要推进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信息差距。要建设与城市差别不大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使人们愿意和喜欢在郊区城镇住下来。

    加大产业支撑力度,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地制宜,环境为先,错位发展,互为补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鼓励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地区要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同时,促进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供发展空间。用好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试行农民宅基地置换政策。当然,符合规划要求的好项目,也可新增土地供应。

    扩大筹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要搭建融资平台,吸引开发性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支持新市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放大政策效应。

    合理导入人口,建管服务并重。以前我们在城镇建设中有一个不足,吸纳本地农村居民不够,有的城镇人气不足、资源放空。这一轮城镇建设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要吸纳本地居民包括农民居住,创造条件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二要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同时,要加强城镇的管理与服务。

    在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中更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改变过去被动型建设城镇与为了建镇而建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走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宜居的各具特色的新市镇。还要坚持分类指导,条件比较成熟、区位条件较好、有产业支撑的,可以先行一步。而有的一般城镇难以长大的,就不要“拔苗助长”,更不能“一哄而上”。

    (作者为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