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的启示

2009年11月23日 09:27   来源:荆楚网   张友君
    有这样一张照片,叫做《我要读书》,正是这张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也正是这张照片成就了苏明娟,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照片《我要读书》讲述的是: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大别山的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看完这个故事,我第一反应就是一张油画的故事,这张油画叫《故乡的回忆》,同样也是这幅油画,牵动全世界华人5000年炎黄子孙的情怀,使名不见传的周庄走向了世界,其引发的鲶鱼效应是每年给周庄的旅游纯收入是600万元,“97中国苏州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在周庄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2万余名宾客和国内数十位著名艺术家云集小镇。

    油画《故乡的回忆》讲述的是:陈逸飞先生创作了一幅溢满古镇神韵、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双桥油画(双桥,又名钥匙桥),1984年的金秋十月,这幅油画连同一起创作的其他37幅作品,在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创立的哈默画廊展出了。刚一展出,便在全美引发出一场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尤其是那些融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于一体的作品,竟然如此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姑苏小桥流水和翠绿江南的田园风光,从而将成千上万的美国观众带向了神话般的境地。

    一张照片、一张油画,如此传神、如此效应,其背后魔力来自何处?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我以为:

    一、它们都能最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任何事物只有真实反映其内在本质特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成为真理。《我要读书》反映了广大贫困山区孩子“学有所教”这种愿望,代表最广大贫困山区学生的心声;《故乡的回忆》体现人们对艺术生命力的不懈追求,对宁静恬畅的古镇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强烈的碰撞,产生了共震,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才有故事里所述的神奇效果。

    商品我们天天在用,马克思却发现了价值规律,树叶天天在落,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水时时在冒热气,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这些事物经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而他们却为人类做出如此重要贡献,说明他们抓住了事特的本质特征。同理,监利的王孝进写给温总理的信,朱建华收集的税费票据,我们的干部善于发现这两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王孝进写给温总理的信反映了监利民生问题,朱建华收集的税费票据反映监利“三农”问题的演变,监利农业在党的政策实施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结果农村两个典型上了人民日报,带来是党中央对监利基础教育的关注,对全国税费改革的推动,对惠农政策的落实,对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亮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认识事物不可能一下子抓住事特的本质特征,由于各种条件和能力的局限,我们认识事物首先是从点开始,从具体事物开始,从事物表象开始着手,来认识事物。

    由点、具体事物着手来分析问题,恰恰是我们基层工作干部的优势,因为我们天天和群众打交道,常常接触社会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发现一张照片、一张油画反映事物的特质,当然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创造力一定是孕育人民群众中间的,许多做法,许多经验,人民群众已经发明出来了,而且已经做了,只是没有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总结、去提炼、去推广。这个工作我以为应该由我们基层干部来做,这也更好地体现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工作焦点一定要始终向下

    现代社会的领导要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地解剖一个麻雀,发现亮点,发现特色,彰显个性,发掘出基层鲜活的东西。

    基层干部的通病是眼光向上,为人民服务在实行中常常变成了为上级服务,如此工作,怎么能发现基层的亮点呢?同时,这也反映了一个与群众之间的感情问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没有这种最朴素感情,哪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呢?哪有激情和灵感去发掘一张照片、一张油画背后深意和内涵呢?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一切为为人民,工作焦点始终向下,与群众形成强烈的互动,就一定会迸发出许多生活的精彩,就一定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