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中国超级库存能否撑过全球性的“漫长寒冬”?

2012年09月09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十二五”规划年增长目标,相比往年做了大幅度向下调整,仅为7%。今年的政府已明智将增长目标定为7.5%,已放弃了多年来坚持到底的“保八”做法。

    通过中国企业的库存状况分析来看,中国企业的库存已经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候。二季度7.6%和目前一切经济数据都是目前超级库存暂时支撑的,随着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开始,经济下滑的速度也许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首先,来观察一下,中国可怕的产成品实际库存图景。从钢铁、家电到汽车和住房等一切制成品的供应都显示在制造商与经销商这两个库存上面了。在对制造商的一项非官方调查显示,8月份制成品库存的上升速度比2004年4月开始这项调查以来任何一个月都要高。

    在钢铁行业最近发生的一件比较“离谱”但不离奇的事情,更能说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严重情况。据媒体调查显示,中国第一大产钢大省河北省去年瞒报时间钢产量高达5000万吨。这说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并非6.8亿吨,实际应为7.3亿吨。

    表现在经销商库存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数据显示,6月底的库存指数(库存与销售量之比)为1.98。一般认为,超过1.5就属于过高了。电子产品和家电的库存则更高。近期出现的电商价格大战,其背后反映实际上是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大战。

    其次,再来看一下,更可怕的原材料实际库存图景。大宗商品行业面临的库存积压已经创造了历史之最。今年4月份秦皇岛库存煤炭创出历史新高以来,煤和铁矿石等主要工业主要原料在港口堆积如山,而且还在到处寻找可以继续可以堆积如山的仓库,凡是可堆放的地方都被用上了。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0日报道,“铁矿石和煤炭就那样漂在海上”:已经签约购买的原材料还在从海外源源不断地运来,那些无法进入港口卸货的船只只能游弋在海上待命。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要求推迟煤炭和铁矿石采购合同的执行,甚至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拒绝履行以前的采购合同。

    全中国最大的上海保税仓库的铜的存货已达60万吨,是去年4年平均水平的两倍,铁矿石存货比过去4年平均水平(7400万吨)还多1/3。在价格方面,铁矿石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150美元跌至90多美元),煤炭价格下降已经超过10%,铜已进入下降通道。

    第三,还必须审视和警惕的是已经无所畏惧的房地产库存图景。根据最新的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9月2日,北京可售期房住宅50879套、未签约现房住宅26225套,合计77104套,库存量创四年新高。

    而在空置房方面,据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有空置房2000万套住房。真实的数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房地产商们”已无所畏惧了。

    最后,来审查一下公开数据显示的上半年企业应收账款和负债情况。在应收账款方面,截止8月23日,1437家已公布中报应收账款总体规模达8039亿元,较去年同期5550亿元的规模激增月45%。在负债率方面,从行业分类看,目前房地产企业负债率大概是70%,五大电力公司负债率超过80%,铁道部负债率达到61%,光伏制造企业负债率超过90%。从区域分类看,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杠杠率水平应该是中国最高的,尤其是浙江省,而整个东部地区企业的杠杠率水平也比中西部地区要高。

    而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负债率占GDP高达107%,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根据OECD的标准,企业负债率超过90%,就很危险。

    再据IMF的报告,中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对比一下,美国当前的全工业利用率为78.9%,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最严重时期,其产能利用率也达到66.8%。目前我国24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出现过剩。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逻辑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而在这背后是债务问题。也就是负债率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层面都严重高企,其实质是所面临的将是负债表式衰退。

    在市场经济里,企业库存的持续增加就是经济衰退的前奏。在世界任何国家,去库存就是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标志之一。事实上,在光伏和造船行业,危机实际早已开始爆发了。而其它行业不过是依靠制造商和经销商两个巨大库存暂时支撑而已。

    中国没有经济衰退的迹象出现,就没有经济全面的调整、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而全民期待的诸多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也难以出现。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到来并非坏事。经济衰退、调整也不可能是很快结束。因此,企业应该多储存的是现金而不是库存,才能度过即将到来的、全球性质的“漫长的寒冬”。(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经济筑底风险敲响调节警钟

库存压力警醒车市盲目高增长误区

动力煤价格下滑源于供大于求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