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问题,实际是一个伪问题。就是说,当相当部分人谈起“异地高考”,他的实际意思不过是:我能不能去北京、上海考?我能不能去少数民族地区考?比之他人,我是否也能够挤进享受特别优待的圈子里去?而问题是,既然特别优待,也就意味着必须将多数人排除在外。
对于北京、上海的本地户籍的求学者,为什么高考压力不大,为什么录取比例高呢?归根到底是供需较为平衡,学校相对很多,学生相对很少。那么,同样的供需比例,如果各个省份都追求达到了,会是怎样的结果?
“扩招”在国内的名声不佳,那是因为将不容推辞的公共责任转嫁给了市场,且监管不力,导致学费高昂,且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但,如果换了一种方式,在教育资源稀缺之时,以“扩招”为公共财政责任,并强化监管,以保持个人教育费用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适当比例,保证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你会对“扩招”抱以怎样的态度?
公共财政投入当然分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两部分。但无论哪一部分投入,都应该对众生平等。在国家范围内,给予北大、清华的生均补贴,与给予国家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公办大学的生均补贴是同一标准。在地方范围内,则给予地方最著名学府的生均补贴,与给予地方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公办大学的生均补贴是同一标准。为此,应将所有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在内,全部归属地方,归属于各省市自治区,从此无所谓部属高校,以实现公共财政的保障公平。
财政投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财政投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然后,在招生时,可以实行对本地生源的优待吗?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但必须有底线。即可以给予本地学生一些经济上的优待,而不能在其他方面降低要求。前者是因为地方财政能投入于地方高校的都是本地纳税人的钱,后者则因为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是人人平等的。
但凡教育资源稀缺的格局不变,即便允许异地高考,也不过能保证个别人的幸运,或者让外地的张三享受北京孩子一般的特别优待,却改变不了相当部分孩子必定被排除在廉价、优质的教育体系之外的比例,于社会整体上,其实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也就避免不了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特别如北京、上海等被优待之地,在教育资源稀缺时,纵然同意异地高考,也必然提出苛刻的准入条件,如稳定的工作、住所以及交纳各种保险等。到头来,不过就是特定学区内的厕所也卖出天价罢了。
资源稀缺问题,只能通过扩大供给去解决。“扩招”,主要依靠公共财政之力普及高等教育,是解决高考问题的前提、基础。否则,任怎样的巧妇也做不出无米之炊。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