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骗维稳基金 关键在于教育管理的不足

2012年09月06日 17:23   来源:荆楚网   遇合

  河南省正阳县一科级干部冯某,为骗取钱财伪造省政府文件。他将伪造文件以市政府名义向辖区内各县发送传真,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向指定账户汇入“维稳基金”10万元。案发后,冯某还曾辩解称自己“不是想骗钱,只是想开个玩笑”。日前,冯某已被新蔡县检察院以诈骗罪提起公诉。(9月6日中青在线)

  当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虽是小小科级干部,但小康之家当不成问题,却用如此蹩脚的手段,意图骗取6个区县数十万元,不知是“异想天开”还是“求财若渴”。伪造公文公章,留下制定账户号码,又岂是一句“开玩笑”就能推脱犯罪事实的。

  “干部骗钱”事件,不仅反映出当前行政运行中“上级命令,下级盲从执行”特点,也对暴露出了基层干部教育管理的不足。

  随着社会贫富悬殊和物价节节攀升,公务员群体的工资收入逐渐下降到社会整体工资水平的中低层次。这导致了个别干部心态失衡,工作不在状态,不求创佳绩而只愿完成任务了事,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找钱”上面。胆大妄为的铤而走险,走上了贪污腐败的不归路;胆子小的开辟第二职业,搞所谓“整合资源”,利用职务便利和网络关系边工作变经商,以谋私利;愚不可及的就是这个干部,企图伪造公文骗钱,东窗事发后还妄图以“开玩笑”脱身。行政大事是能用来“开玩笑”的么,况且犯罪事实一目了然。当真是教育管理不到位,问题干部“品种”多。

  笔者认为,在公务员群体收入相对减少的今天,各级党政部门都应该加大对干部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健全干部奖惩机制,使干部真正摆正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摈弃“一切向钱看”的歪念,做到踏实工作求上进,争创佳绩求奖励,而不是铤而走险妄求以歪门邪道增加收入。若在发生“干部骗钱”此类贻笑大方的事件,恐毁干部形象,也伤政府公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