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袁吉伟:产能利用率显示“宏观经济没想象的悲观”

2012年09月04日 06: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披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不包括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2%、78.5%、77.4%、78.3%、77.2%,2012年前两个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2%、77.8%。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要低于2007年和2010年的水平,仍处于近年较高水平,也高于部分机构估算的6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

    我国当前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近年的较高水平,这说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依然较为活跃,宏观经济增速虽然下滑,但是并没有想象的悲观,实体经济生产依然处于正常水平范畴。

    产能利用率即为企业实际生产量与生产能力之比,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产能利用率走势与宏观经济周期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表现为经济繁荣时期,产能利用率将上升,经济衰退时期,产能利用率将会降低;另一方面,产能利用率也反映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果行业产能利用率过低,可能意味着行业产能过剩,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实现“瘦身”,诸如淘汰落后产能、合并重组、加强产能国际转移。

    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反映出当前我国制造业运营平稳,这成为稳定经济、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运行相对平稳,不必过度担忧,更不需要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追求经济的快速反弹。从制造业产能周期看,经济企稳的内在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产能过剩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得到暴露,诸如水泥、钢铁等行业,行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这直接反映到市场价格上,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四个月下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为了摊销固定成本,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反而进一步加大生产,暂时提高了产能利用率,但是在需求难有较快回升的情况,企业未来去库存的压力会比较大。

    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推进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或者其他变通途径,很多行业产能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增加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淘汰过剩产能的决心和行动可能有所松懈。

    因此,各地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时,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稳增长政策还是要加强企业减税政策,提高微观企业的生产、投资积极性,这将带动投资、用工需求的稳定或者较快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其次,部分过剩产能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调整,这样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主要是需要加强设备、技术改进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先进产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最后,加快企业“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我国要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对外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加强企业“走出去”,进而达到转移过剩产能的目的。(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西方专家唱衰中国经济背后的潜台词

宏观调控下稳定房价 保障房和房产税是关键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