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孙大圣故里”只有接待处 半吊子工程是人祸

2012年08月23日 16: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8月23日《新京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句“半吊子”,让人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在这里,梁祝故里徒留景观树。孙大圣故里只有接待处。如此来看,媒体已经“夸大事实”了。其实,连“半吊”也不够!

    本来,适当修复一些“名人故里”,体现了对先人的敬仰和尊重,对名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以现代化的手段重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名人故里”,乃至于不惜代价、不顾民意,以拥有“名人故里”为荣,以兴建“名人故里”为利的做法,必然不切实际,结果弄成“半吊子”也就在所难免。

    以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个接待中心的娄烦“孙大圣故里”为例,目前已陆续投入6000多万,如果要实现规划,投资数额要用亿来计算。而且即使景区建成,官方对其回报也很担忧。从点上来看,这个景区只有一个传说;从面上来看,娄烦周边没有出名的旅游景点,形不成旅游环境。也就是说,即使“孙大圣故里”重现传说中的辉煌,也不会有多少游客过来买单,偌大的投资别说回报,完全打了水漂,也未可知。

    同样,汝南县“梁祝故里”也只有两个大坟塚和一些民间故事,缺乏深厚的文化支撑。即使故里落成,回报也不乐观。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当初,有关部门是如何论证和决策的?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些年,不少地方为了争夺“名人故里”权,打得不可开交,闹得不亦乐乎。而这种一窝蜂地争建“名人故里”的做法,足以证明投巨资争建“名人故里”的做法是发展观念上的错位,也是经济观念上的一种“近视眼”。决策者看到的只是眼前利益和短期效应,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纵然有些“名人故里”建设不以财政投资为主,但这绝非官方盲目决策的理由。正是源于官方的急功近利,盲目决策,才使诸多“名人故里”成了半吊子工程。

    可见,这类半吊子工程并非“天灾”,好多属于“人祸”。对此,决不能不了了之。相反,是急需要有个说法的。

    首先,要分别情况,追究有关部门及其官员决策失误的责任,要让不顾实际,动辄“拍脑袋”者吃点苦头,长点记性。这样既有利于遏制其急功近利的冲动,更有利于以儆效尤。怕就怕半吊就半吊了,烂尾就烂尾了,却没人为此担责、负责,任凭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

    其次,国家应对各地争建“名人故里”实施一定的政策干预。不能没有规矩,没有章法,各行其是。要控制“名人故里”的投资规模,以及加强运作过程中的监督和审计,防止投资越弄越大,借兴建“名人故里”之名大肆圈地,大兴土木,大搞政绩工程。经验表明,越是投资大的工程项目,越容易滋生腐败和沦为半吊子工程。放任自“建”后患无穷。

    第三,要加强对“名人故里”的资质审查和审批,靠制度防止“名人故里”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时,将“名人故里”纳入地方政府的听证,广泛征求民意,把“名人故里”的决策权交给公众,由民意来主导“名人故里”的投资和建设。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明确,在“名人故里”的决策上,作为政府不能“异想天开”,想怎就怎。更不能超越现实,罔顾民意。不然,开发建设虎头蛇尾乃至成了进退两难的半吊子工程还将继续。(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梁祝故里孙大圣故里……给名人“安家”要三思而行

地府关于“孙悟空故里”开发问题致人间函

名人已随黄鹤去,故里开发当适宜

山西耗资6千万建"孙大圣故里"荒废 网友:李莲英的呢?(图)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