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提升了百姓的收藏意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姚青芳:
无疑提升了百姓的收藏意识
关于王刚砸瓷这一举动,我觉得没必要过度去关注它。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做法的初衷未必是坏的。王刚自己也说了,他们是为了提高普罗大众对文物真伪的认识,提高大家的收藏意识。我觉得这个节目做了这些年,对老百姓收藏意识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现在很多人都会拿出一件老旧的东西去找人鉴定,去辨别真假。当然,这种砸瓷的节目方式,没必要去宣扬,也没必要去反对,存在就是一个历史过程、一种社会现象,如此而已。
反方
砸瓷器是极其错误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李健民:
砸瓷器是极其错误的行为
我以为,《天下收藏》节目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是把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的界限混淆了。对于瓷器而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它们都是瓷器。如果要谈,只能说这件瓷器到代不到代,你的推断是不是准确。譬如你说这件瓷器是明清时期的,我说是民国仿的或者现代仿的,这个的确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判断。
更糟糕的是,他们一旦认为不到代的瓷器就直截了当地砸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能上鉴宝节目的,没有特别次的东西,收藏者至少觉得还可以才会拿去。而他们三言两语就判定为假的,标准和根据是什么?无论这件瓷器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可以说是“文化汉奸”的行为。
中国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是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如果我们没有对前人的模仿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包括人类本身都不存在了。所以这种行为不能一概说成是为了造赝品赚钱。况且,后代仿前代的艺术品,和假药、假食品不一样,假药假食品吃了会死人,而且制作过程简单、粗陋、恶劣。但就高仿瓷器而言,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甚至某种意义上,它得比原物付出更大的心血才能做得像。
另外,《天下收藏》中的鉴宝,就凭三个专家的肉眼判别,怎么就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呢?为什么不找科学仪器来检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你说它是假的就可以砸掉?这也太草率了,太不把中国的古代文化当回事了。所以,这一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极其错误的,是自毁长城。
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著名收藏家姚政:
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天下收藏》这个所谓“去伪存真”节目已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多年,颇有收视率,应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古语。但早在2009年,台湾地区的收藏家罗有生在遵义的一次会议上就痛心疾首地说,没想到大陆是如此残忍地对待祖宗留下来的瓷器,一个电视台即便一周砸一件瓷器,一年就砸54件,10年就砸掉540件,假如10个电视台,100个电视台都做这样“去伪存真”的节目,若干年后中国瓷器就被砸完了。而整个节目在全国收藏家的一片反对声中,我行我素,被大家称为“砸宝”节目。
我们先不论电视台已砸掉的300件瓷器的真伪,即便当代做的瓷器,该不该砸呢?看看清代皇帝是如何对待当朝瓷器的。
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酷爱瓷器,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皇帝是如何对待损坏的瓷器的,清宫档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记载:比如乾隆二十年三月廿二记载:“总管潘凤交哥窑双耳瓶一件,耳破,传旨着粘补,钦此。”大量史料证明,皇帝对损坏的瓷器,要求下面能补则补,能用则用。而对损坏瓷器的人,都要处罚。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初四的清宫档案记载,副催总五十往北京运送三件洋彩旋转瓶,途中不小心将瓶耳磕坏二处,皇帝下旨:“重责四十板,罚钱粮一年,钦此。”乾隆四十七年《御膳房损坏瓷器等样底档》记载:“主管奏折,一年中太监张进朝等十七人打破瓷器二十件,旨:照例每人责以五板。”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档案记载:“上进早膳时,小太监厄禄里打破暗龙五寸黄瓷盘一件,与本日奉旨责过小太监厄禄里二十板。”
事实上,“砸瓷”本来就是件十分荒谬的事,无论新旧,都不应砸。如果说中国古代有五大发明,瓷器就应占一席之地,而且只有瓷器给中国人换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几百年上千年仍保存完好的瓷器,毁于几个古董商手里,真是天理不容。专家有何资格下“判决书”?谁赋予他砸瓷的权力?这是不是在破坏文物?而电视台是在纵容这种行为,还是不知情被人利用了?瓷砸了不可能复原,就像人被枪毙了不可能复生。但枪毙一个人需三级法院审核,那砸瓷就可以轻率吗?
“china”不能在铁锤下痛苦地呻吟!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