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 这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女博士在参加了赴闽北山区原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活动后,于8月3日在新浪个人微博上发出的感慨。此言一出,在网上引起非议,在众网友的谴责和道歉呼吁中,女博士日前在微博上进行了道歉。(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女博士、调研、贫困县、吃不好、死都不下基层,这五个本身就十分敏感、非常吸引眼球的词语放在一起,并集中体现在一名国内知名大学的女博士身上,其在网上所引发的关注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在一些网友指出女博士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和造成的恶劣影响后,也有人认为对女博士个人微博上的言论不必上纲上线,面对短时间内的生活条件巨大落差产生抱怨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对女博士“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言论,我们真应该一笑而过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这位发表错误和不当言论的女博士要进行“深入批斗”“无情打击”。笔者所讲的不能一笑而过,是指我们应当看到这一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和严重危害,而且在坚持“对事不对人”原则的基础上,认真剖析和反思产生并发出这一不良言论的背景和土壤。
鼓励青年人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聪明才智,这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期待和希望,早已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名女博士竟然叫嚷“毕业后不下基层”,而且在语言表达时层层递进、加强语气,最后落脚到“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上,显然不合时宜,不可思议。
从小处说,它暴露出这名女博士思想政治水平存在严重问题;往大处讲,这种言论在严重伤害基层干部群众感情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一些青年人志愿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博士意味着已经和正在接受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意味着已经或者即将成为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成为“社会的良心”。在任何国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都是致力于改变社会,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己任,尽自己的努力消除社会差别和不公,而绝不是远离贫困,“躲进小楼成一统”,只顾自己的幸福和享乐。
毫无疑问,社会对一位“不成熟的学生”应当有一颗包容之心,原谅她一时一地的错误想法和不当言论,但绝不能对此类事件一笑而过,不以为然。我们要检讨和反思的是,本身就来自农村的女博士,进城没几年,为何就再也受不了农村的苦?为何与贫困的农村基层如此“势不两立”,难道仅仅是因为几天时间的吃不好、住不好、行不好吗?
一位受到几乎是最高层次教育的年轻人,为何变得如此娇气、如此脱离群众?在微博公开发表此等言论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它的危害性,为何把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完全抛到脑后?我们必须弄清,到底是个人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变。否则,我们培养再多的博士又有什么用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