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不下基层”折射当下教育之失

2012年08月08日 15:44   来源:荆楚网   史为恒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8月3日在新浪微博上发出的内容。这个微博的博主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女博士。由于身份特殊,有关她的微博言论很快在网上引起非议。(8月8日《中国青年报》)

  看完这则报道,笔者不由从心底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这名女博士在自己的微博上,分条列项地给出了自己在贫困县的“考察收获”,并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里依次加入了程度副词“不”、“坚决不”、“死都不”,足见这次考察给该博士带来的切肤之痛,也足见她不下基层的坚定决心。但是,她的决心越大,反而让人越是寒心。女博士的决心,折射了当下教育中的诸多缺陷。

  其一,德育不实之失。在我国诸多的教育典籍中,一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人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国无德不强。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或人才选拔中,总有关于对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在对道德的实际教化与考察中,或因重视不够而使规章制度变成纸面文章,或因难于量化操作而流于形式。在评优评先中,弃道德水准的衡量于不顾,只看智育的结果或业务上的成绩,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由是,便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痴,出现了一批性格乖张暴戾的“学术尖兵”……“不下基层”的女博士,正是当下教育语境下的产物。北宋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德胜于才,称之为君子;无才无德,称之为庸人;有才无德,称之为小人。不求大家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也坚决排拒小人和庸人。要想让更多的圣人和君子涌现,就必须把德育工作起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

  其二,感恩教育之失。在动物界,乌鸦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意。笔者以为,作为人,更应该将感恩作为一种天性,把它视作一种美德。结草衔环的故事让人怡然,而反咬农夫的蛇则令人切齿,这说明了人们对有恩必报的推举、对以怨报德的憎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可以目视、可以口诵,更可以入心,至于是否会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由于后天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并没有过多的苛求。但至少不能忘记本分,做出背信弃义的荒唐事来。这位女博士来自农村,吃农家饭喝农家水长大,自然知道农家的辛苦。如今,才高八斗读至博士,竟因3天的调研而追悔莫及,口出“死都不下基层”的“豪言”。不知她的父母听到她的这些话作何感想,恐怕会想起那句“小喜鹊,毛巴长,长大忘了娘”的乡谣吧?这种感觉一定是一种被遗忘、被鄙弃的悲凉,一种“儿大不由娘”的无奈。女博士不愿下基层,兀显了感觉教育的缺失,使她缺乏了返朴归真的认识与胆气。

  其三,正确价值观之失。女博士在微博中进一步抱怨:“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当事者怨气冲天,字里行间可以提取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吃的差,破地方,要好车。笔者甚至都在怀疑,这是受过多年正统教育的博士生的正常表现吗?显然,这位博士把自身价值的大小和后勤接待水平的好坏划上了等号,注重功利,尚慕虚华。去贫困县调研,如果还要人家像接持外宾似地供着、捧着、陪着,自己不觉得脸红吗?女博士既“娇”又“骄”,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在微博平台上倾泄愤懑,毫不隐瞒自己的无畏,其价值观的偏差可谓大矣。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民生的关注和改善,在于对父老乡亲的扶持与反馈。退一步讲,不满可以有,自傲也可以有,或者郁积在心底慢慢地消化,或者在私密的空间尽情吐露,但如果无所顾忌地把“私房话”在开放的平台上鼓噪开来,倘若给学弟学妹造成不良的引导,可就是错上加错了。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