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洋博士情结 助推文凭造假

2012年07月27日 08:34   来源:西安晚报   熊丙奇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遭方舟子炮轰,指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造假。7月25日,厦门大学公布调查结果,称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傅瑾本人已经承认造假行为。(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1版)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洋博士”情结,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

  除此之外,在申报国内课题、经费、项目时,“洋博士”以及海外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身份也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和政绩指标驱动之下,部分高校不时爆出人才“假引进”,以及引进“假人才”的丑闻,还有的大学主动与被引进的人才一起造假,编造假的海外身份,手法包括“无中生有”、“移花接木”、“锦上添花”等等。去年,国内一所高校,甚至还“当宝”引进被国外大学因学术欺诈而开除的教授。

  厦门大学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厦门大学已承认了自身工作疏忽。据介绍,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来。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厦门大学是“无意之失”,还是存在“主观故意”?据媒体报道,学校给媒体呈示了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出示的所谓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那么,傅瑾当年是不是就凭这一复印件应聘成功?如果其提供的只是复印件,而学校未加以鉴定,这无疑是对造假行为的纵容。另外,傅能如此大胆地用伪造的名校文凭去应聘,有无“里应外合”,还需要校方进一步调查。

  在傅瑾的文凭被爆为假之后,学校表示“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并介绍了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言外之意是,傅瑾的表现还是优秀的,文凭造假和其学术能力是两回事。在学术诚信和学术能力问题上,国际学术圈早有共识,学术诚信是第一位的,是学者的底线,如果违反了学术诚信,再有学术能力,也有可能被赶出学术圈,这没有任何含糊。在美国,一名学者申请一项课题,仅仅在课题的思路说明中引用了他人的观念,而没注明出处,就被认为是抄袭,得到的处理,就将是中止申请该项课题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但在我国,总会引起诚信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纷争。

  需要厦大以及其他高校引起反思的是,既然一个学者的表现与其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傅的学历为假,但按照学校的说法,工作还是称职的——那么,大学为什么在招聘人才时,还“学历至上”,提出非“洋博士”不招或者非985高校毕业生不用(还有的提出3个“985”要求,985高校博士毕业、硕士毕业和本科毕业),这哪里是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分明是在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情结,难道不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吗?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