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治学术不端,防火墙须前移

2012年07月31日 08:15   来源:人民日报   袁新文

  最近被曝光的两起学历造假案例,为高校再添一笔不光彩的案底。先是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查实伪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又是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移花接木,把3个人的简历安在自己名下。10天之内,两例海外高端引进人才造假事件公之于众,学术欺诈行为的猖獗程度再次挑战世人的底线。

  就在几个月前,有一则提振信心的消息发布:为遏制学术腐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并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校科研及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监控”。

  但是,治理学术不端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人对此类行为的“暧昧态度”。中国科协曾经做过调查,对于学术不端行为,14所高校和研究所的1903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39%的人认为“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损害创新能力,还会对新一代研究者产生极恶劣的“示范”效应。

  学术不端问题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正如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一位叫奥费的教授所说:“学术剽窃就像蟑螂一样,厨房地板上每发现一个,意味着壁炉里还藏着一百个。”《英国医学杂志》今年初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10以上的英国科学家和医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伪造数据;有6%的科学家称,本单位可能存在未被调查的学术不端行为。

  但必须看到,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学术不端问题更为严重,对于学术不端的惩治力度明显不足,学术不端还处在“低风险、高回报”的阶段。

  比如,根据美国法律,对于任何获得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大学收到剽窃举报,负有法定义务予以调查处理。如果拒不处理,或者包庇纵容,联邦政府审查后,有权停止拨付项目资助经费,日后不再受理项目申请。

  比照国外,我们当然要继续强化事后追惩,但是,若能将关口前移,构筑有效的防护网和“防火墙”,才是治本之策:完备的科研管理制度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道闸门,眼下迫切需要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加大监督力度;在学术不端行为高发的院校,迫切需要明确主要领导是本校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把学风建设纳入高校领导的考核内容,真正使问责机制不再形同虚设。

  学术不端虽然已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是光喊是没用的,关键在于真打、严打,构筑有效的“防火墙”正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    2012年07月02日
  • ·学术管理须增强服务意识    2012年06月21日
  • ·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2012年06月19日
  • ·娲皇现身,学术良知已成传说    2012年06月12日
  • ·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2012年06月02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