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娲皇现身,学术良知已成传说

2012年06月12日 09:10   来源:法制日报   陈一舟

周喜悦/画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共识,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对此,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刘绪认为很“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事儿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几成审美疲劳。既然孙悟空都能有故里出炉、《射雕英雄传》的“九阴真经”都能郑重其事地“被出土”,娲皇遗骨现身,其实也没啥大惊小怪的。说白了,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炒作,玩得还是招来眼球炮制看点的老一套。事实上,参与人祖山考古工作的单位中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当地的考古活动是否与旅游项目挂钩或许早就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了。

  娲皇纯属神话传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小学生都不会做错的“判断题”,却被一群光环等身的专家们义正词严地考证出诸多学术合理性来——传说煞有其事地摇身一变成科学,这种“学术性忽悠”,这种昧着学术良知的“指鹿为马”,该不该被追究责任呢?

  我很不愿意用“寡廉鲜耻”和“见利忘义”这些灰色的词汇去形容那些著作等身的专家教授们,然而在“娲皇遗骨”的言之凿凿反衬下,耀眼的学术光环变得暗淡无光,被勾勒出的恰恰正是学术被金钱腐蚀的生态图景。学术良知是学者理应恪守的基本底线,千金不换。但一朝失守,却又比传说中的娲皇更荒诞,甚至是一文不值。这些年,关于专家的非议与各类学术精英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代言”一样杂乱纷呈。专家言论之所以缺乏应有的公信力,因素之一是金钱的魔力使然,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话语权随意滥用,毫无风险成本。

  既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又有丰厚的红包可拿,还能指望专家们坚守良知的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无良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力量——某些“满嘴跑火车”的专家滥用话语权,究竟该当何“罪”?这个问题不解决,少数所谓的“学术精英”照旧会围着利益转悠,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利欲熏心,越来越成为传说中的人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2012年06月02日
  • ·吉林大学推出“学术休假”制度    2012年04月30日
  • ·学术的品性    2012年04月0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