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术管理须增强服务意识

2012年06月21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   彭国华

  最近,随着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加强和改进学术管理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问题。学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品学兼优的学问家、教育家。“管理就是服务”。如同政府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一样,学术管理也需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者们安心开展教学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服务,从而为优秀学问家、教育家的涌现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下面以高校为例,对此略陈管见。

  改善生活条件与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学者安居乐业。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现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越盖越宏伟、越豪华,但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为稻粱谋”上,从事经济效益较好的“副业”,贻误甚至荒废了教学和科研这个主业。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衣食住行等得不到适当的保障,想要学者们静下心来从事教学科研,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术管理,需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之间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二者的协调共进,避免出现“大楼数量上去了,大师数量下来了”的局面。

  改进任务管理模式,科学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当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发表的论文数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适当的量化管理是必要的,有利于明确任务和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高校为教师规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过大、过重,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在高校扩招和普遍强调建设研究型大学、增设博士点硕士点研究基地的形势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一些教师或者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从事学术研究;或者疲于应付科研考核,粗制滥造甚至剽窃作假。这说明,从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承受能力出发科学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已成为加强与改进学术管理的当务之急。

  改革学术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量取人”、“以刊取人”的价值取向。很多高校规定,教师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在职称上获得晋升。但当前我国核心期刊数量有限、版面有限,而有职称晋升需求的学者数量庞大,“僧多粥少”的问题突出。这一方面导致一些学者为了满足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而忽视质量、注水掺假,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确有质量和水平的论文与成果上不了核心期刊。这种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学者潜心治学、打造精品力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纠正单纯“以量取人”、“以刊取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和落实“重质不重量”、“重文不重刊”的理念。

  借鉴“教授治校”的传统与现实经验,避免资源和权力过分集中。一些高校的学术管理行政色彩浓厚,校长、处长、院长、系主任等管理层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事关学者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拥有“生杀大权”,个别人甚至垄断了课题经费、评优评奖名额,或者在职称评定上搞“权钱交易”。这必然损害学术管理的公平公正,并导致一些学者无心治学,一门心思想谋个“一官半职”。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借鉴国内外“教授治校”的传统与现实经验,探索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等,避免资源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使学者能够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从事教学和科研。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2012年06月19日
  • ·娲皇现身,学术良知已成传说    2012年06月12日
  • ·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2012年06月02日
  • ·吉林大学推出“学术休假”制度    2012年04月3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