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当前我国面临的失业或不充分就业问题,是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以特定的人口历史为背景,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的综合性失衡。失业总的变化趋势是从数量性失业向结构性失业转变,即从“人口压迫生产力”向“生产力压迫人口”转变。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有三条并行的战略路径。
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就业总量有效需求的最大化。我国的失业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数量性失业为主的劳动力有效需求总量不足的问题。因此,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首要的战略选择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总量有效需求的最大化。为此,应继续实行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完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应实施创业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辟创业园区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鼓励国内厂商参与国际竞争,对外承包劳务工程项目。
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在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现状下,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有关劳动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主要因素。构建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平台,应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实现城乡与区域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平就业;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救济制度和服务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公平、合理和安全;构建城乡统一的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在制度和政策上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最终要落脚到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上。为劳动者提供与现代技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进而减少结构性与技术性失业,应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素质的方向。为此,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可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企业模式”,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工作过渡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把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健康型人力资本水平;畅通就业流动渠道,提高迁移型人力资本水平。实践证明,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减少因劳动力质量供求失衡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