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过去一半,上海各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开情况进展如何?昨天上午,晚报记者通过查询各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和“中国上海”网站了解到,目前已能查到43个市级政府部门公开的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及说明。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公开时间最早的在4月初,比去年提前了近5个月。
近日,备受关注的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正式拉开大幕,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这个7月,堪称“三公经费”公开月。
无论是从改善财政支出合理性、保障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是从推进政府机构廉政建设的角度而言,为“三公消费”瘦身都是一种必须,将其公之于众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三公消费”膨胀的负面意义太大了,“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不仅是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体现,也是责任政府应有的担当。
只不过,在以往的实践中,有些政府部门出于各种考虑,不愿对公众公开“三公经费”。害怕引起公众质疑,无疑是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的首要原因。然而,越是害怕引起质疑,越容易引起质疑,不仅容易引起公众的猜忌和不满,还会直接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而心怀坦荡地公开相关数据,既可以保证公众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也不失为促进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有效举措。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其预算都在不断降低,由此不仅没有引起公众质疑,反而收获了掌声。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年初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针对“治理三公消费”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接受群众监督。
“三公消费”纳入财政预算本身是一种进步,不过,公众想要得到的并非只是一组数字,更是想探究这组数字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毋庸讳言,个别部门的“三公消费”的数字依然与公众的理解有些偏差,其实际计算以及审核监督过程,仍然令很多人感到神秘。如果财政预算无法有效约束政府部门,如果能随意突破预算束缚、增加支出项目、扩大预算支出,财政预算本身的意义势必大打折扣。从这种意义上说,将所有政府开支纳入预算管理不只是一种权力自觉,更是法治政府的必须、预算国家的必然,要想达到预期的制度效果,就必须细分预算内容、强化审计监督,确保其规范、合理、有效。遏制“三公消费”,预算首先就应该硬起来。
从中央到地方,声势浩大的“三公经费”公开,展示出了政府部门开诚布公的信心与决心。尽管有些数据仍有待补充,尽管相关责任仍需细化落实,但取信于民的意愿和理念,必然赢得民意和掌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