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保部官员称,在他们上报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中,并未限制其他单位和个人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只是规定其监测结果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不能通过公共平台进行发布。”(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世界大师级导演库斯图里卡曾拍摄过一部叫《地下》的电影,即隐寓了信息封闭与突围的意义。主人公马克和佩塔是贝尔格莱德民众。1941年,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马克和佩塔做起了地下工作者。佩塔由于受伤和被通缉,藏身地下,和众多的“地下工作者”一起为革命制造武器。马克却生活在外面,负责传递信息回地下,并在外面偷偷娶了佩塔的意中人娜塔丽亚为妻。二战业已结束,然而马克欺骗躲在地下的人“革命尚未成功”,要求大家继续制造武器。直到有一天,一只猩猩无意开炮打破了地下的铁门,地下的人发现他们为之奋斗不息的祖国其实早已解放多年,马克是个军火贩子。
电影《地下》所要揭示的,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故事,这也反映了掌握信息对公民摆脱蒙昧是多么重要。从法理上讲,不仅宪法支持公众有交流共享信息的自由,而且,《环境保护法》并没有禁止民间自测。一意于求堵悠悠众口只会加剧民众对环保部门不作为之印象,而事实上,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不论以什么标准,是污染就是污染,是PM2.5超标就超标,并不会因为任何权力部门公布一个吉祥数字就改变了污染的本质。
以情理而论,公众监测的数字只有共享,才有监测的价值,因为国家环保部门有力有不及的地方,在遭遇危急之时,民间也有自救之必要。正如运载强毒的化学运输车爆炸了,如果非得等到环保部门前来鉴定后才可认定附近空气有毒,则民众已丧失了最佳的自救时机。同样的道理,如果民众发现火山爆发,而地震管理部门也与民争夺发布权,非得由民众请示再审核再由政府部门发布,则无异于置民众生死于不顾。由此可知,信息公开透明就是生命。
社会前进的点滴动力,其实都源于信息的公开。当前雷声滚滚的三公经费,如无民众的本着知情权的倒逼,绝无今日的初步成就;若无媒体对真相的追问,则孙志刚事件将会反复上演。信息公开的社会才充满光明。
所以,环保部门与民间争夺真相的发布权,并非上策,真正的出路应该是环保部门与民间力量群策群力,动员最广大的民众,监督污染企业,使得空气质量有根本好转。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