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信息公开之后……

2012年06月08日 06:40   来源:新民晚报   纪玉

  建一座人行天桥,需要多少钱?在不长的时间内,广州市相关部门先后给出了两个答案:1200万元和500万元。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发改委的一份文件显示,当地近期拟建的20座天桥,平均投资接近1200万元。随后,广州市建委澄清:广州市政府拟投资8086万元,建设10座人行过街设施和完成部分天桥加建雨篷计划。这批天桥的均价为508.6万元,不足先前文件的一半。

  如果没有最初的信息公开,恐怕就不会有如此戏剧化的数字变动。信息公开的目的是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政务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监督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公开拟建天桥的投资费用,并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这种主动接受监督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近年来,不少监督线索,都来源于政府公开的信息。一些不合理的政府采购,疑云重重的人事任命,从采购招标公告、干部任前公示中,被发现端倪。例如前段时间的“湘潭神女”事件,就是在干部任前公示中暴露了拟任区发改局副局长过于年轻,仅为“90后”,由此查出违规提拔的问题。

  在信息公开的大趋势下,一些政府工作的失误和纰漏被曝光,让一些官员很不适应,也不知道怎么回应。然而,即便信息不公开,这些失误和纰漏,也依然存在,而内部监督往往碍于人情和利益,无法彻底。只有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才能促使政府部门和官员直面问题、改进服务。

  当然,也有人担心,如果少数人摸清了信息公开的“套路”,打着信息公开的幌子掩盖问题,怎么办?解决的办法之一,无外乎更进一步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政府工作。而当前的信息公开程度,离公众的期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广州天桥的平均投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据建委负责人的解释,建设天桥的总投资要以招投标的中标价格为准,此前的所谓“天价”建设费并非实际支出。另外,发改委公布的是总投资,建委公布的是建造费;发改委的数字是“概算”,建委的数字是“估算”,更加准确一些。“还有就是因为财政投资的项目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追加费用比较困难,所以当初上报的时候就将投资往上浮了一些。”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所公布的数字,是比较含糊的;甚至可以说,相关部门给出的数字,有较大水分,预留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空间。前后两个数字差距巨大的原因,值得更多追问;拟建天桥为何从20座“砍”到10座,也让人不解。相关部门切勿“高估”公众的理解能力,还是把投资总额的具体项目一个个地公布出来,让公众看看钱都准备花在哪里,这样,既减少了公众“误解”的可能,也压缩了少数人从公共利益中寻租的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