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垃圾新政”全城热议,但似乎没人采访环卫工。
其实“新政”是否可行、难在哪里,环卫工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执行的终端,直接与千家万户打交道。
总觉得眼下公布的一些措施,有点理想化。比如,“如果居民不用专用的袋子装垃圾,环卫工可以不收其垃圾”;又比如,“某一楼层若有住户使用非专用垃圾袋,就取消该楼层所有住户的当月管理费优惠”;再比如,“若住户分类不准确,环卫工可追查垃圾来源,进行教育和处罚”……这些措施都很美好,但凭人微言轻的环卫工,能执行到什么程度?
前两天看新闻,一位官员在回应坊间可能出现的“偷扔”现象时,认为这是“钻牛角尖”。然而,“垃圾新政”一旦铺开,面对的就是1000多万市民,再“牛角尖”的事都会发生。倘若制度设计大而化之,未虑及各种可能,那么,官员的不以为意,最后必然苦了环卫工。
垃圾分类比“禁烟执罚”更难,但偏偏环卫工不是“口含天宪”的执法者,不是可开牛肉干的交警。他们的最大职责只是保洁和服务,往往居于弱势。即便是眼下上门收取15元垃圾费,他们也屡屡碰钉,在许多街道根本收不上来,以致有市人大副主任呼吁“干脆由政府拨款,还环卫工以尊严”,试问,面对庞大的居民群体,环卫工们能有多大能耐?
事实上,尽管官方设法“简化”,垃圾分类仍是颇复杂的活儿。前不久,有市民就纸尿布、普通电池究竟属哪类垃圾,咨询了全市12区市的垃圾分类指导热线,答案五花八门。连指导热线也“蒙查查”,更何况环卫工?
或许有人说,广州为推“垃圾新政”,已出台了“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不少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专员”……但日常的、大量的工作还是靠环卫工做的吧。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制度设计不够精细,如果事前普及失于粗疏,那么,就无异于把出力流汗的环卫工,推到了与广大市民冲突的最前沿。但老天,他们只是打份工而已。
所以,呼吁“垃圾新政”更加务实、更加细致之余,还有一点建议:城管委参与垃圾分类设计的官员,都“客串”做一个月的环卫工,一则是率先垂范,兼且体验甘苦;二则,这也是政策反馈的绝佳机会。过得了这一关,“新政”才能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