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在微博里扔出一个重磅消息,他于7月3日中午发出一条微博:“祝贺@蒋方舟同学大学毕业,同时,祝贺蒋方舟同志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这意味着,当年被称为“美少女作家”、曾被清华降60分录取的蒋方舟,一跃将成为杂志高管。(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5版)
蒋方舟,这个生于1989年的姑娘毕业了,且“一步到位”地成为杂志副主编——一切怎不催人感慨,时间里真的有太多难以预料的意味。
当然,蒋方舟被聘为副主编的消息引发最大的还是争议,但这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恰如封新城所补充的说明:首先,蒋方舟也算《新周刊》“老员工”……另一方面,于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只有老成者才能做高管的观念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只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毕业后即以“高管”身份进入体制内的杂志,真的是蒋方舟最好的选择吗?
这里所说的体制内,更多指向某种秩序的宽松与否。回望蒋方舟此前的写作成功,莫不得益于宽容的社会空间。但,进入一个以“投入-产出”效应为中心的经营性杂志,宽松与能容忍个性的环境还会完全存在吗?无论如何,杂志本质上都是一个盛放着赢利欲望的容器,蒋方舟当然生而自由,但她又必须无往不在此枷锁中,长久而言,变得相对逼仄的空间未必对其写作有利。
新锐杂志未必兼容新锐的写作者,它是一个事实,但较之“蒋方舟副主编”,这显然不是她最大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即无法绕过的缺陷。更值得思考的是:较之写作者,太过一帆风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肯定的是,写作者应耐得住寂寞和有所准备,这是一种沉淀,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诚然,作为一个大学生,蒋方舟的社会批评是犀利的,甚至目标直指就读的清华大学,但对有长度的写作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写作者要说真话、不妥协乃至反抗不完美的权威,必须经受失败、深入寻常社会的纹理,只有这样,才能自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太一帆风顺的人生实际已自动选择了部分放弃。
回望过去,蒋方舟一直在按大多数人的轨迹“成长”,虽有幸运依旧不“特立独行”,生活展示给她的是广袤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她却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名利”的杂志副主编,未免令人遗憾。但愿此后,蒋方舟副主编依旧能留存一颗山高水长的犀利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