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紧急政策措施。会议决定,今年安排363亿元中央财政补贴刺激内需。具体包括:安排265亿元用于补贴城乡居民购买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的节能汽车;安排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安排16亿元刺激其它民用节能产品消费。
2008年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6月,中央政府紧急安排70亿元财政资金,补贴家电与汽车的“以旧换新”消费。到当年底,拉动汽车销售100万辆,家电500万台,直接增加内需1250亿元。刺激内需效果之好出乎预料,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时过境迁,“内需补贴”再次重启,且补贴商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再次面临了新的困境?就此有必要从本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前4个月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性数据说起:判断经济运行态势,最直接的比对指标不是GDP,而是全社会用电量,因为它是反映生产和消费的先行指标。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仅3.7%,其中实体经济用电量同比增幅更低,只有区区1.55%,基本可忽略不计。用电量下降,发电量跟着下降。今年前4个月,全国发电机组利用率同比下降48小时。用电量大幅下降,说明实体经济的疲态仍在加剧。4月份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继续下跌至9.3%,在3月份基础上进一步下滑2.6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6月首轮“补贴内需”启动以来,工业增加值增幅首次跌破10%。
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跌幅更令人忧心,投资也呈逐月下行,惟一拉力尚存的“马车”是内需,但剔除通胀百分比后,增幅只有11%稍多。而内需增幅10%是人们评判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个重要“心理关口”。
“三驾马车”同步失速,必连累到财政增收,4月份财政同比增幅只有6.9%,税收同比增幅更是下滑到2.6%,增幅下滑幅度高达23.3个百分点。税收是国内财政来源的大头,税收增幅下滑,意味着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锁定的“保增长”任务已取代“防通胀”任务,成为当下及未来数月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第一要务。假如经济失速在未来数月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央财政只会更“紧”。而财政越“紧”,则意味着支出总盘子必须相应减缩,从而致使内需更加不振。
中央财政增幅持续下滑,地方财政因“土地财政”枯竭而同样不容乐观。营业税是地方财政的大头,可今年一季度,地方营业税同比增幅只有7.6%,同比下滑达18.7个百分点。识者所知有二:其一,营业税下滑加剧,正好与内需增幅下行互为因果;其二,地方财政是民生保障的“主力军”(中央财政主要承担民生保障的转移支付),若地方财政实力不济,今年年初各地两会已做出的诸如社保、医保及科教文卫的民生改善承诺难免出现打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此番果断重启“内需补贴”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据测算,363亿元中央“内需补贴”能直接撬动内需4500亿元。当然,以去年中国经济近50万亿元的总盘子测算,新增4500亿元内需只能拉动中国经济将近1个百分点,这就如2009年首轮“内需补贴”那样,必须由地方财政作配套补贴,才能将撬动内需的杠杆作用放大。当下,地方财政普遍比中央更紧,这就需要各地讲政治、顾大局,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中央补贴提供配套补贴。假如地方吝啬于配套补贴的投入,扩大内需遏制经济失速的努力很可能事倍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王雅洁)